10月24日,在东莞市塘厦镇城市展示馆举行的中华名家书画展开幕现场,观众在留影。 王国平摄
10月25日,在东莞市东坑镇坑美村文化活动中心,76岁的李庆江老人正在读报。 王国平摄
10月23日,读者正在东莞图书馆翻阅图书。 王国平摄
10月23日上午,东莞市岭南画院院长叶向明向本报记者吴春燕(中)、王国平(右)介绍杨之光美术中心培养小画家的情况。 卢爱婵摄
采访手记
东莞素来以盛产莞香而闻名,如今文化已经融入其中,成为这个城市香气的一味调剂。
在东莞,就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行专题采访,不时会感到“茫然失措”。这里的文化惠民举措丰富而充实,细致而生动。
东莞因经济实力强劲而广受瞩目,但是文化似乎成了一条“短腿”。这十年,东莞进一步发力,在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上大刀阔斧。2012年更是将“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列为市政府十件实事之一。
在东莞下属的镇(街)行走,切身感受到文化气息无所不在,环绕着这个城市里的每一个人。东坑镇文广中心主任丁建斌说得好,东莞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经历了从“欣赏文化”到“参与文化”再到“创造文化”的转变。
1.“我们来自五湖四海/素不相识从未往来/有缘今天在此相聚/唱出心中绚丽光彩……我们相聚金韵台/你有你的色彩/只要你勇敢地上台/相信我们会拥有/美好的未来。”芬姨对这首团歌情有独钟。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祝尊敬的芬姨重阳节快乐!”
“芬姨:愿您舒心、顺心、开心,今天是您的生日,小吴向您敬礼!”
重阳节的晚上,在莞城文化广场,芬姨的手机信息不断,前一条发自瞿家清,贵州人;后一条发自吴振友,湖北人。来自重庆的谢正军是位理发师,正在舞台上深情演绎着《九百九十九朵玫瑰》。他们有个共同的“东莞妈妈”,就是芬姨,见人三分热忱,七分亲切,78岁了,身体硬朗得很。
她曾经是商业系统的一位业务员,只上过两年学,是个热心肠。外来务工人员在东莞被称为“新莞人”,她一直在琢磨,他们远离家乡与亲人,在这个城市里难免寂寞,“我要为他们做点什么”。2007年,芬姨创办了新莞人金韵台艺术团,每周二、周五晚八点如约亮相。莞城街道获知,全力提供音响设备,还派人员来协助,遇到难题及时解决,这让芬姨的热情更加高涨,“感觉一下子有了翅膀”。
“谁想表演,提前写个纸条交给我们,就可以上台唱。”芬姨的理想“飞”了起来,誓言要打造一个开放的舞台。
“芬姨,借个读卡器。”说话间,一个小伙子走了过来。他叫宋永华,湖南常德人,在东莞从事销售工作,有时间就来参加演出,当天晚上打算献唱《狼爱上羊》。伴奏音乐存储在手机里,就来向芬姨“求助”。
芬姨有个“百宝箱”,里面还有张照片,是对芬姨充满敬意的一家人来观看演出时,与她的合影。芬姨是个认真的人,事后她把照片冲洗出来,并过塑,带在身边,要赠送给这家人。他们识得芬姨,可惜芬姨不知道如何联系他们,于是她就一直保管着。
“百宝箱”里还放着名片,上边不仅印有手机号码,还有QQ号,“我每天都上网,他们有感情问题、生活问题都愿意跟我讲。”
主持人在报幕,邀请芬姨和三位年轻人合唱《红尘情歌》。席地而坐的、站着的、坐在自行车上的听众一阵欢呼,献给这位热心人。一曲唱罢,芬姨鞠躬致谢,欢呼声再度响起。
“谁有了感情问题,我就让他去听这首歌,爱情有分也有合,不要分开了就过不下去了。”芬姨深谙“音乐疗法”的效用。
来自四川绵阳的李金云是名保安,他不知道有个“新莞人金韵台艺术团”,但知道有个“芬姨舞台”。至于芬姨姓什么,他一边摇头,一边为正在演唱《中华功夫》的老乡鼓掌。
芬姨“百宝箱”里的工作证,“泄露”了她的秘密——姓名:陈丽芬,单位:新莞人金韵台艺术团,职务:团长,编号:001。
- 上一篇:
-
少数民族文化发展10年:多彩的画卷 壮美的交响
已是第一篇
-
少数民族文化发展10年:多彩的画卷 壮美的交响
- 下一篇:
-
东莞:文化服务抵民心
已是最后一篇
-
东莞:文化服务抵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