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不仅提出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而且还努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取得诸多新进展和新经验。就此,记者专访了中央党校中共党史教研部副主任谢春涛教授。
记者:从传入开始,我们党就一直努力传播马克思主义。进入新时期,为何将“大众化”明确作为一个课题提出来?
谢春涛:确实,进行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教育普及,是中国共产党人一直在做的事情,且不同时期各有突出表现。
党的十六大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取得重大发展,这是众所公认的,提出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并推动马克思主义实现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然而,先进的理论只有为干部群众所掌握,并用于指导实践,才能产生改天换地的力量。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深刻地认识到,在社会分化、思想观念多元趋势日益明显的情况下,全球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呈现新特点,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形势十分严峻,一些党员也出现了政治信仰淡化等现象。因而,仅仅实现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是不够的,还需要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和宣传,巩固和加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增强对各个社会阶层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记者:如何理解中国化、时代化与大众化之间的关系?
谢春涛:我理解,所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基本要求就是努力使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人民大众所理解、认同和掌握。要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宣传、普及和推广,把深邃的理论用简单质朴的语言、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说明白,让理论从书斋走向生动的社会实践,成为广大党员普遍信仰、人民大众普遍认同的强大思想武器。
记者:这10年,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哪些成就让您感受较深?
谢春涛:我个人感受最深的,是全党上下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问题上形成了高度的共识。具体说来,起码有这么几个方面:对党员领导干部的理论教育,规模和力度可谓前所未有,大量的领导干部被定期抽调到各级党校、干校和干部学院接受培训,没有机会参加脱产学习的也通过报告会、网络课堂等方式学习;各级各类学校的思想政治课也受到高度的重视,课程设置、教材编写、教师培训等主要环节,甚至直接由中央政治局来研究部署;理论宣传注重形式多样化,广泛利用报刊、电视、网络媒体等传播手段,以中央宣传部组织编写的“理论热点面对面”系列图书为代表的理论通俗读物,越来越受到读者的欢迎和喜爱;红色旅游方兴未艾,使广大民众在旅游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了正确价值观的影响。
记者:回顾历史是为了立足现实,总结经验是为了指导实践。从这10年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您认为形成了哪些重要启示?
谢春涛:这是多方面的,择其要,我觉得有这几点:
首先,要不断回答实践提出的问题。理论只有与人民有关,人民才可能感兴趣。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思想提出后很快就成为全党全国人民的共识,就是因为其能解决中国面临的难题,能够适应党和人民的需要,能够给人民群众带来利益。
其次,要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深刻的理论并不必然要求艰深晦涩,而朴素和简明的表达才能适合大众。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的讲话,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一时间好评如潮,便是明证。
再者,要创新教育和宣传的方法。面对新的环境、新的受众、新的传媒,要平等对待受众,特别是年轻受众,而不能居高临下,更不能以势压人;要针对人们思想上的“扣子”,讲出理论的科学性,真正为他们解疑释惑,而不能自说自话,不看对象和效果;要善用互联网、短信、动漫等新的传媒,善用人们对时政新闻热点的关注,解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而不能仅仅使用传统的手段和办法。(李章军)
- 上一篇:
-
改革开放,一部理论创新史
已是第一篇
-
改革开放,一部理论创新史
- 下一篇:
-
党的十六大以来哈尔滨理论武装工作综述
已是最后一篇
-
党的十六大以来哈尔滨理论武装工作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