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科学判断形势,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坚持实事求是、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党的治国理政水平及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的能力有了显著提升。
理论创新的能力显著提高
理论创新的能力是最重要的领导能力,是党执政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是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十六大以来这10年,我们面临着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严峻的挑战。在世情、国情、党情、社情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我们党科学判断形势,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开创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进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我们党理论创新最突出的表现是,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将科学发展的深刻涵义纳入党的执政理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科学概念,深刻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十六大以来的理论创新具有鲜明的特点,即党的理论创新是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继承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重要思想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回答和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发展中一系列重大现实问题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同时,把理论创新与理论武装有机地结合起来,进一步提高党的建设的科学化水平。应该说,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也是党的执政理念的重要升华,党的理论创新有力地提高了全党和各级领导干部的辩证思维、战略思维、全局思维和创新思维的能力。
依法执政的能力显著增强
能不能坚持依法执政,是执政党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十六大以来的10年是我国法治建设力度最大的10年,它彰显了我国执政能力的增强。2002年党的十六大将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2007年召开的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并对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10年来,我们党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通过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保证执法,使党的执政地位不断巩固。在现行宪法基础上,制定并完善了一大批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基本实现了有法可依。立法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和立法质量不断提高,法律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各项权利、确保国家权力正确行使等方面的作用不断增强。总的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
改革开放的能力持续加强
实践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继续推进改革开放,为科学发展提供动力支持和体制保障。回顾十年来改革开放的历程,有这样几个突出特点:第一,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坚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党中央在领导改革开放的实践中,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把推动经济基础变革同推动上层建筑改革结合起来,把坚持独立自主同参与经济全球化结合起来,把促进改革发展同保持社会稳定结合起来,使改革开放不断取得新进展和新突破。第二,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推进改革开放。紧紧扭住紧紧建设这个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统筹兼顾,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坚实基础。第三,按照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着力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10年来,党中央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巩固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的基础上,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和创新,改革集体林权制度。与此同时,围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完善公共财政体系;着眼于建立现代金融体系,继续推进金融体制改革,优化资本市场结构,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文化体制和社会体制改革,加大教育、卫生领域改革的力度,加快构筑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网。第四,加强顶层设计,全面、配套、协调推进改革开放。为了打好改革攻坚战,党中央、国务院更加注重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协同推进;更加注重处理好重点领域改革与全面改革的关系,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更加注重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保证改革整体推进、配套进行。第五,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十六大以来,我们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把“引进来”和“走出去”紧密结合起来,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完善内外联动、互利互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努力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和影响下,我国对外开放面临新的挑战,遭遇的经济纠纷和贸易摩擦增多。在这种情况下,中央和国务院作出一系列部署,加强宏观指导,强化政策支持,简化审批手续,健全服务保障,使我国对外开放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
宏观调控的能力不断提高
宏观调控能力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可或缺的领导力。十六大以来,我国发展进入关键时期,改革进入攻坚阶段。从国际环境看,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和深层次影响不断显现,欧债危机仍然处于高危阶段,发达经济体仍处在衰退边缘;从国内看,制约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的结构性矛盾还没有根本解决,改革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障碍凸显。在复杂的矛盾和困难面前,党中央审时度势,将政府宏观调控“有形之手”与市场机制“无形的手”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建立和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增强宏观调控的预见性、针对性、灵活性和有效性。党中央进行宏观调控具有几个鲜明特点:第一,正确处理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与控制通货膨胀的关系,把握好经济增长与抑制通货膨胀的平衡点,增强财政、货币、价格、外贸、产业、土地、环保等各项调控政策的一致性和协调性,防止经济出现大起大落,把物价涨幅控制在合理区间内。第二,正确处理当前与长远的关系,在巩固和发展宏观调控成果的同时,着力解决制约经济长远发展的突出矛盾,为今后和更长时间内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创造条件。第三,正确处理总量与结构的关系,在进一步缓解总量矛盾的同时,切实增强调整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的自觉性、主动性,推进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发展质量不断提高。第四,正确处理内需与外需的关系,努力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增强内需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在更高层次上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增强国家和企业的整体竞争力,把开放型经济提高到一个新水平。第五,正确处理局部与全局的关系,在加强总体布局、统筹区域发展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解决各地区、各领域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真正做到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第六,正确处理发展与改革的关系,既要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为改革提供良好环境和条件,又要深化改革,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体制性、结构性矛盾,为科学发展提供体制机制保障。特别是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主线,作为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实践证明,近年来我国宏观调控取得明显成效,在世界主要经济体增长放缓甚至进入衰退之时,我国经济仍然保持了较高的增速,成为带动世界经济复苏的重要引擎。宏观调控不仅推动了经济稳定增长,同时在扩大就业、稳定物价、调节收入分配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 上一篇:
-
基层党员寄语十八大:给老百姓办实事 就会被拥护
已是第一篇
-
基层党员寄语十八大:给老百姓办实事 就会被拥护
- 下一篇:
-
十七大以来基层党建创新:新境界 新形象 新成效
已是最后一篇
-
十七大以来基层党建创新:新境界 新形象 新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