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 用中国话语体系解读中国道路
发表时间:2012-07-16   来源:《求是》

  三、增强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努力打造中国特色话语体系

  我们不得不正视这样的现实:尽管我国综合国力迅速提升,但在世界话语体系中“西强我弱”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改变;尽管世界上随处可见中国制造的产品,但缺少被世界广泛接受的中国学术话语;尽管我们进行了鲜活的实践创造、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创造资源,但一些人仍然盲从甚至照搬西方理论和学术话语,削中国实践之足、适西方理论之履,等等。这些都说明,与实践的发展和时代的深刻变化相比,与中国不断上升的国际地位和丰富的理论资源相比,我们的理论创新和学术创新相对滞后。当代中国的理论工作者必须在学习借鉴人类文明成果的基础上,用中国的理论研究和话语体系解读中国实践、中国道路,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理论和学术话语体系,不断提升我国理论和学术的国际话语权。

  自觉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在人类思想史上,就科学性和真理性而言,还没有一种思想理论能达到马克思主义的高度。然而,一个时期以来,一些人习惯了按照流行的西方学术思想和学术理论来分析问题,并以此为时尚,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了”。当国际金融海啸席卷而来时,西方国家很多人却把探究的目光投向《资本论》,致使这部写于100多年前的巨著重新热销。甚至连马克思主义的反对者也不得不承认马克思的思想力量,认为他是资本主义社会深刻的“病理学家”。这充分说明了马克思主义穿越时空、历久弥新的生命力和无可辩驳的真理性。当今时代,世界正在经历纷繁复杂的变化,人类社会面临诸多亟待攻克的难题。越是这样,越需要借助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来观察当代中国,观察当代世界,破解前进道路上遇到的各种难题。

  增强推动理论和学术创新的底气和勇气。很长一个时期,由于中国经济文化的落后,我们在思想理论上说话不那么硬气。然而,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成功推进,已经到了改变这种状况的时候了。有学者认为,如果说打开国门之初,我们中一些人仰视西方还可以理解,那么经过了30多年的改革开放,今天还是动不动美国怎样、西方怎样,就有点贻笑大方了,恐怕连西方人对你都要少三分敬意。一个只会用别人的话语说话的民族,在世界上是没有分量的。中国人对于自己的发展、对于国际问题的认知,应该在汲取世界智慧的同时,善于用自己的价值观加以评判,用自己的话语加以表述。对于西方话语,我们应该变“仰视”为“平视”,敢于进行平等的对话,敢于直面现实问题,理直气壮地通过讲道理、摆事实,从两种制度、两条道路的对比中说明自己的优越性。只有这样,才能改变步西方话语后尘的状况,打破西方话语的垄断。

  着力提升学术创造能力,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术话语体系。“打铁还须自身硬”,打造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增强竞争力和影响力,关键还是要提升学术创造能力,真正拿出立得住、叫得响、传得开的“核心技术”、“自主品牌”。必须增强创新意识,倡导创新精神,营造创新氛围,善于从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的宽广视野观察和思考问题,善于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丰富实践中捕捉创新素材,善于从人类文明的发展历史中汲取丰富养分,不断创造体现时代内涵和实践要求的新的学术观点。大力推进科研方法和科研手段创新,坚持唯物辩证法这一根本方法,继承我国传统研究方法,借鉴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积极开展跨学科研究,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不断提高研究水平。在打造与理论创新相应的学术话语体系的过程中,要善于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正如“实事求是”这个汉代成语成为毛泽东思想的一个用语一样,我们要善于从我国古代话语体系和西方话语体系中去伪存真、吸收借鉴、赋予新义、为我所用,创造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学术概念、学术语言,不断概括出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的、开放融通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打造“中国话语”、“中国学派”。

  善于用中国话语回应国际社会的关切、质疑。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发展崛起十分关注,但心态复杂。有的真诚希望了解“中国奇迹”发生的原因,借鉴中国的发展经验;有的对中国的制度和政策颇为不解,对中国的未来持怀疑态度;还有的抱着防范和敌视的心态,不遗余力地进行思想攻击和价值观渗透。这就需要通过坦诚的交流,把我们发展的事实、成功的原因、未来的前景传递给国际社会。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行深入透彻的研究和阐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进行科学概括和提炼,对我们党提出的科学发展、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包容性发展等重要理念进行深入阐释。特别要针对西方在一些重大问题上对我们的攻击,旗帜鲜明地亮出我们的观点和主张,讲清楚我们的民主观、自由观、人权观,讲清楚我们的新闻观、法治观,讲清楚我们的民族观、宗教观,澄清事实真相,消除偏见和误导。要研究对外传播艺术,坚持贴近中国和世界发展的实际,贴近国际学术界对中国信息的需求,贴近国外受众的接受习惯,特别是善于运用国际社会易于理解和接受的语言表达方式,努力做到“中国立场、国际表达”,讲好、讲活、讲深“中国故事”,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感召力、吸引力和凝聚力。

  伟大的实践孕育催生伟大的思想和理论。我们相信,中国道路的成功,带来的不仅是一个经济大国、经济强国,而且将是一个理论大国、文化强国。当代中国的理论工作者,只有以高度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立足中国实践,科学概括中国经验,不断进行理论和学术创新,不断提升我国国际学术话语权,才能不辜负这个伟大的时代。

  (中共中央党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执笔:张伯里)

责任编辑:白羽
分享到: 
在线评论
用户昵称:   匿名 在线评论选件用户手册     请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验证码:  验证码          查看评论
留言文章地址:http://comment.wenming.cn/comment/comment?newsid=761441&encoding=UTF-8&data=AAueYQAAAAcAACk6AAAAAQBJ5aKe5by655CG6K666Ieq6KeJ5ZKM55CG6K666Ieq5L-hIOeUqOS4reWbveivneivreS9k-ezu-ino-ivu-S4reWbvemBk-i3rwAAAAAAAAAAAAAALjAsAhRoE8DbRxSlJyTwfYIeUBDb80unbwIUUfLTpmqYeQ0W6EWprrfJZblOfa4.
留言查看地址:http://comment.wenming.cn/comment/comment?newsid=761441&encoding=UTF-8&data=AAueYQAAAAcAACk6AAAAAQBJ5aKe5by655CG6K666Ieq6KeJ5ZKM55CG6K666Ieq5L-hIOeUqOS4reWbveivneivreS9k-ezu-ino-ivu-S4reWbvemBk-i3rwAAAAAAAAAAAAAALTArAhMnNUqv2xKOgGWny_XFxy3szLFEAhR_Ay3a2WcmA4dp8H-673eNK-izFA..&siteid=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