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底,一些网友在论坛里公布自己的薪水、奖金、福利,甚至把工资条附图贴上,“晒工资”成为风行一时的活动,而“晒”也作为新词迅速走红。
海量信息,大浪淘沙,“晒”字能成为网络时代留存下来的经典语汇,却源于其词义的扩展。2008年5月,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实施,“以公开为原则,以不公开为例外”,把我国透明政府的建设带上法治化的轨道。当越来越多人把目光投向曾被视为“秘密”的政府信息,发布之物从私人的工资条变成了政府的大账本,关注之事从家长里短变成了公共事务,“晒”也因而有了公开、透明的引申义。
在5亿多人通过网络发表意见、进行表达之时,或许没有什么比网络词汇更能迅捷地反映公众心态了。“晒”字折射的,是群众对政治运行公开、透明的赞许,是社会对权力行使科学、规范的期待,是公民对参与公共事务管理、监督的热望。
的确,近10年来,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社会组织,晒账本、晒工作,公开透明已是大势所趋。新疆阿勒泰的官员财产公示、浙江温岭的阳光预算、四川白庙的“全裸账本”……晒的范围扩大、内容增加。2010年,中央部委晒出“三公”经费;2011年,“晒三公”在争议中前行,北京、上海等地纷纷跟进,晒的质量提升、意识增强。从被动晒到主动晒,从“愿晒就晒”到“一定要晒”,“晒”字的闯入,无疑是中国政治生活的一个重要变化。
“晒”字的背后,是“执政为民”理念的进一步彰显。中央部门“晒三公”、执法部门晒权力清单,甚至是一些地方晒领导手机号,对象无疑都是公众。主动将权力运行的过程置于公众监督的视线之下,让公众知情、请公众监督、使公众参与,从本质上讲,就是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行使权力的最高位置,把人民群众满意作为行使权力的根本标准,是“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的权力观在实践层面的充分体现。
晒的效应,已然显现。且不说“公车专拍哥”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河南取消公安车牌号段,也不说慈善风暴倒逼出的红十字会捐赠查询平台,只说个税起征点网络征求意见时22万条建议增强的参与意识,只说“晒三公”时无数公众紧盯钱袋进行的民主训练,公开带来的参与、互动和共建,形成社会共同体意识、激发现代公民精神,这就足以开拓出更广阔的民主图景。
即便从“晒”字风行的2007年算起,公开透明进入公众视野,也才刚刚5年。如何晒得更及时更有效,如何以晒为起点延伸到监督、参与,都是下一步需要回答的内容。但重要的是,由被动变主动、由例外到常态,让公开在政府、公众、媒体和社会的共同作用下不断前行。(金 苍)
- 上一篇:
-
坚持正确创作导向 大力推动艺术创新
已是第一篇
-
坚持正确创作导向 大力推动艺术创新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