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事求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内涵之一,最早见于两千多年前的《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修学好古,实事求是。”意思是“务得事实,每求真是也。”我们党把它确立为党的思想路线的“灵魂”,在实践中领导和推动了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可以说,党在理论上每一次重大突破,在实践中每一次重大发展,都是坚持实事求是的结果。
“唯上”“唯书”“唯己”要不得
1938年10月,毛泽东同志在六届六中全会报告《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中,就提出了实事求是的概念。延安整风运动开始后,实事求是更是贯穿始终。如何才能做到实事求是?陈云同志经过认真思索,得出了“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结论。“不唯上”,不是说上面的话不要听,而是说不要“唯上命是从”,这同六届六中全会强调的“个人服从组织,下级服从上级,少数服从多数,全党服从中央”的组织原则并不矛盾。
党从新中国成立至今执政60多年,经过不断自身净化,党执政的根基越来越牢固,党中央和各级党组织的凝聚力越来越强。坚持实事求是已成为党员干部的共识,但认识到位不等于能够自始至终地贯彻好、执行好这一思想路线,在现实工作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实事求是的现象。
比如,有的党员干部还存在只“唯上”的思维定势,一味顺着上级意志行事,只看上级领导脸色办事,错误地认为在一些事情上不坚持实事求是也出不了大乱子,就算出点差错、走点弯路,也不会危及根本。这些盲目崇上、不接地气的做法,导致很多好政策在基层“水土不服”,使工作脱离实际,走了弯路。
浓厚的“唯书”情结使有的党员干部片面地认为,书本知识是前人通过实践而形成的对客观世界的正确记录,只要照着书本上做就是按规律办事,就是实事求是。相反,对于突破前人的理论,挑战圣人的权威,往往心存犹豫,甚至唯唯诺诺、裹足不前。这种墨守成规、故步自封的文化理念,脱离实际、照抄照搬,使经验主义和本本主义充斥在理论和实践的一些角落。
再说“唯己”。人一自满,便容易内心膨胀,自认为掌握了很多知识,有丰富的工作经历,干事胸有成竹,但往往忽视了不断变化的实际情况。普通群众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一些历练不够、理想信念不坚定、党性修养不高的党员干部也会出现这个问题。有的领导干部作决策时,不是先搞调查研究,而是凭主观想象定决策、作指示,这种不调查研究、脱离实际的“现场办公”拍板干部,被群众讥之为“拍脑门决策、拍胸脯表态、拍屁股走人”的“三拍干部”。
营造真抓实干的政治生态
当前,我们党正带领人民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正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按照“三严三实”要求,在全党弘扬从严从实的精神,才能解决好历史“节点”的各种问题。那么,如何坚持和发展实事求是,营造真抓实干的政治生态?
营造崇尚实事求是的环境。把“三严三实”作为领导干部的经常性的学习教育内容,在全党形成“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的良好环境。把能否做到“三严三实”,作为衡量干部素质高低和用人的重要标准,以严谨的政治要求和严明的纪律要求,确保逐步形成刚性的制度约束。党员领导干部要不断增强运用客观规律的能力,不断加强个人修养,养成“满招损、谦受益”的谦虚品质,形成崇尚实事求是的工作氛围,开展的各项工作将会有更大的收获。
坚持实事求是地做人,讲真话。诚实守信是人生追求的境界,也是为官为政的应有之义。党员干部对党组织要讲真话,以对党绝对忠诚的态度,勇于、善于客观、真实地发表个人意见,不粉饰太平,不人云亦云,不对上级领导投其所好,敢于坚持正确的观点。对同志讲真话,不抱着个人成见对人待事。对群众讲真话,该向群众承认错误的时候要勇于承认错误,不能为了自己的“面子”“位子”伤了群众对党的感情。
从实际出发谋划工作,务求落到实处。如何从实际出发推动工作落实?只有紧紧抓住没落实的事和没落实的人,才能及时促动工作的落实。善于从动态的工作中找准发展规律,增强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从实际出发做好总结提升,跳出就总结而总结的圈子。对每项工作,在总结经验时要注意查找存在的问题,找出不足,制定科学完善的措施,将工作落实到底。
各级领导干部应把谋事、干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上,从群众需要出发,尊重科学、顺应规律、符合规则、合乎法治精神。把调查研究作为实在谋事的重要前提,作决策部署前要充分调查研究,务求紧贴实际情况,贴近基层需求。要既重“显绩”,又重“潜绩”,避免短期行为,防止急功近利,多从历史的、全局的高度谋划好打基础利长远的事情。(崔红星)
- 上一篇:
-
把“三严三实”贯穿改革全过程
已是第一篇
-
把“三严三实”贯穿改革全过程
- 下一篇:
-
当干部就得做到“三严三实”
已是最后一篇
-
当干部就得做到“三严三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