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治国理政关键词(12))
有24个字,自2012年在中共十八大上提出之后,中央政治局以此为主题进行过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此发表重要讲话、反复提出要求,这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年多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在成为13亿中国人的精神追求和自觉行动。
优秀传统与传承创新
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三个倡导”,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这24个字,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实际上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
24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非无本之木,而是有根有源,它发端于中国优秀传统,又有了传承创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在2014年10月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对文艺工作者这样说。
的确,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不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还是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优秀传统文化,都为核心价值观提供了深厚的历史积淀。正因为如此,发源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通过古为今用、推陈出新,融入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才得到广泛认同,凝聚起强大的中国力量。
文化软实力的灵魂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多重要?
“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这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2014年2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进行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这样说。他将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
为什么中华民族能够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生生不息、薪火相传、顽强发展?习近平的回答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中华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
如果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会怎样?习近平的回答是:如果那样,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就会魂无定所、行无依归。
除了中央政治局的集体学习,习近平还在多个场合反复提到核心价值观,经梳理可以发现,不论在北京大学会见青年学生还是六一儿童节前夕看望小学生,不论参加院士大会还是与文艺工作者座谈,不论在上海考察工作还是到革命老区看望慰问干部群众……经常挂在习近平嘴边、被反复强调的事情中,常有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会见青年的时候,习近平用了一个生动的比喻来讲道理:青年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
春风化雨入万家
核心价值观如何发挥作用呢?
习近平指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要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3年多来的中国实践印证了这一点。
2013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对这一“铸魂工程”作出战略部署。
当下,各地各部门正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人心,将之渗透到各个环节、浸润于方方面面,使之如春风化雨入万家,成为百姓日用而不觉的行为准则。
宣传时代楷模、最美人物、身边好人,评选表彰道德模范,建立健全发挥先进模范作用的长效机制,一系列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活动纷纷展开,一个个可亲、可敬、可学的榜样正在帮助营造见贤思齐、崇德向善的社会氛围。
各地还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国民教育,用来引领知识教育,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人们可以看到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生根生长、开花结果。(记者 叶晓楠)
- 上一篇:
- 下一篇:
-
“平语”近人——习近平谈革命战争年代的红色精神
已是最后一篇
-
“平语”近人——习近平谈革命战争年代的红色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