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核心要解决好为什么人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要有所作为,就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脱离了人民,哲学社会科学就不会有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生命力。我国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坚持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树立为人民做学问的理想,尊重人民主体地位,聚焦人民实践创造,自觉把个人学术追求同国家和民族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努力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研究成果。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价值
哲学社会科学以人和社会的存在与发展为研究对象和内容,因而它既是“属人的”又是“为人的”。从内涵上看,社会是由人构成的,它以人、人的活动为内容,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具体的、历史的人,因此,人类自身的存在状况,包括健康状况、文明状况、文化和技术水平、观念状态等都是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内容;社会发展的实质是人类及其生存方式(包括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不断完善的过程,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诸方面的整体演化和进步的过程,是不同历史时期的人们对其合理的理想形态的追求过程,因此,人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要素和动力源泉。从本质上看,人的活动以社会实践为本质,而社会实践一方面是物质的活动,另一方面又是能动的活动,这种能动性是人类理性精神的集中体现,是社会发展自为性内容的存在基础,“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因此,社会历史发展本质上又是“为人的”。可见,社会发展既是“属人的”又是“为人的”,它使得人类不断摆脱存在和发展的盲目性而过渡到自由,使得人类社会发展史成为自觉活动的历史。
哲学社会科学具有反映社会存在、维护或批判现实、调控社会和人的活动以及创新等功能,而这些功能的价值指向正是社会发展与人类进步。因此,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价值。
哲学社会科学反映社会存在的认识功能使人类作为社会的存在物真正成为自觉的能动的活动主体;哲学社会科学对现实维护或批判的功能是对与人类进步性质相统一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形态进行维护,反之则进行批评批判;哲学社会科学的调节和控制功能是指人们必须依据实际情况不断地修正完善活动计划、活动方式,使人类能稳定地把握控制自身活动按着合理的计划、科学的方式、正确的目标行进;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功能是指它能超越社会现实的局限而创造新的思想观念,进而在新观念指导下改变社会现实,创造新的社会状态,促进人类进步,它蕴含着巨大的精神正能量,直接影响人类社会的现实状况和未来状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原则
马克思主义是广大劳动者、人民群众的学说,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一个半多世纪前,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鲍威尔、施蒂纳等人唯心的历史动力论和个人创造历史的错误观点中,揭示出人民主体的科学内涵及其实现途径,创立了人民主体观。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有两条,一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二是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前者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考察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揭示了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后者揭示了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因素,指明了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不断发展、不断改革、不断完善的根本动力。历史唯物主义的这个基本原理告诉我们,以人民为中心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客观要求和根本原则。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路径
近一个世纪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的人民主体观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际相结合,孜孜追求国家的独立富强和人民的自由解放、生活幸福。
毛泽东同志毕生致力于提高人民的主体地位,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我们党把“为人民服务”作为宗旨,把群众路线作为工作路线,强调共产党区别于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邓小平同志提出“三个有利于”思想,强调把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判断改革和各项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之一,把人民“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赞成不赞成,答应不答应”作为我们各项工作的根本原则。党的十八大以来,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观,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根本价值取向。人民主体观贯穿于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之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是对中华民族美好愿景的形象描绘。无论从中国梦的主体、内涵还是实现道路来看,都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历史责任
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树立为人民做学问的理念。我们的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我们的国家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要有所作为,就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脱离了人民,哲学社会科学就不会有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生命力。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自觉把个人学术追求同国家和民族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努力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研究成果;要把社会责任放在首位,严肃对待学术研究的社会效果,做真善美的追求者和传播者,以深厚的学识修养赢得尊重,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引领风气,在为祖国、为人民立德立言中成就自我、实现价值。
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切实研究回答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时代课题。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这种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必将给理论创造、学术繁荣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发扬“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只有聆听时代声音,回应时代呼唤,心怀人民情愫,认真研究解决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才能真正把握住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推进理论创新;才能真正研究回答我国发展和我们党执政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和有效办法;才能真正分清本质和现象、主流和支流,提出客观、准确、经得起检验的观点、结论;才能真正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既深入研究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课题,又积极探索关系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科学揭示时代发展的大逻辑大趋势。
哲学社会科学的领导和管理部门要加强社科人才队伍建设。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从人抓起,久久为功。要把哲学社会科学五路大军关心好、培养好、使用好,着力发现、培养、集聚一批思想家、理论家、学科带头人、中青年学术骨干,构建种类齐全、梯队衔接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体系;要认真贯彻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做到政治上充分信任、思想上主动引导、工作上创造条件、生活上关心照顾,多为他们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要尊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辛勤付出和研究成果,主动同专家学者打交道、交朋友,经常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要让德才兼备的人才在重要岗位上发挥作用,形成培养哲学社会科学人才的良好激励机制,促进优秀人才不断成长。
总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是哲学社会科学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灵魂与方向,是新形势下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历史责任和工作原则。我们必须不畏艰辛、奋力作为、情系大众、为民守望,共同推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繁荣发展。(作者:陈华兴,系浙江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浙江工商大学基地首席专家、浙江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华科思政教育贯穿育人全过程 做有情怀有温度的人
已是最后一篇
-
华科思政教育贯穿育人全过程 做有情怀有温度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