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明网首页 > 文史 > 文章
宝玺真相 武则天忌谐音改"玺"为“宝”
发表时间:2011-10-27   来源:广州日报 

金代“礼信之宝”印拓,印文采用九叠篆。

“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玺印拓。

  宝玺形制不断改变

  宝玺规格越来越大  

  秦以后各封建王朝使用的宝玺不仅数量越来越多,其形制也在不断改变。宝玺形制包括材质、形状、尺寸、纽式等。

  宝玺的尺寸呈现越来越大的趋势。秦始皇在制定宝玺时,“传国玺”的规格是黍尺方四寸,高三寸六。黍尺就是周尺,每尺相当于现在的23厘米,将黍尺换算成厘米,“传国玺”的规格应是9.2×9.2×8.28厘米。六方日常用的小玺都是黍尺1.2寸见方,即2.7厘米见方。汉代七玺中“传国玺”得自秦朝,其余“六玺”则重刻,规格为汉尺方一寸二。汉尺比黍尺略大一点,每尺相当于现在的24厘米,所以“六玺”就是2.88厘米见方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各国的长度标准不一,有24.12厘米一尺的,有24.51厘米一尺的,还有29.51厘米一尺的。如以1.2寸见方为规格的话,该时期的“皇帝三玺”和“天子三玺”的规格也比秦汉增大了。

  隋代“传国玺”得自北周,“六玺”是自刻,规格仍是1.2寸见方。唐代宝玺开始突破二寸见方,史料记载唐太宗时期重刻的“皇帝三玺”和“天子三玺”均为方二寸。虽然唐代“六玺”没有印拓留传下来,但从出土的唐代官印看,其规格都在5厘米见方左右,而宝玺的规格不可能小于官印,可见唐代“六玺”都应在5厘米见方以上。

  北宋宝玺的规格更大,“六玺”是4.9寸见方。元代“六玺”的规格都是12.5厘米见方。明代二十四宝中最小的一方是6.8厘米见方,最大的一方是19厘米见方。清代二十五宝现存北京故宫交秦殿,其规格大都在10厘米见方以上。

  龙纽为专用纽式

  玺文宝文均用篆书

  纽用于把握,是宝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龙在我国古代是帝王的象征,故从秦始皇起,历代皇帝宝玺的纽式都是龙纽,只不过龙纽的提法是从唐代开始的。

  秦丞相李斯在设计秦朝七玺时,所有纽式均采用螭纽,其中“传国玺”是五螭相交纽式。螭是无角的龙,也称为龙子、雌龙。螭纽也称螭兽纽、螭龙纽、螭虎纽等,这些纽式和称谓从秦代开始一直沿用到隋代。唐朝建立后,唐高祖李渊为避祖父讳(李渊祖父名李虎,北周时被封为唐国公),将宝玺纽改称为龙纽。龙纽也是宝玺的专用纽式,官印和私印均不得采用。龙纽的形式丰富多彩,有蟠龙纽、蹲龙纽、交龙纽、对龙纽等。

  宝玺的文字也在不断发展变化。在秦朝,大篆、小篆、虫书、隶书四种字体用于符节上的“刻符”和玺印上的“摹印”。李斯所写的“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玺文,用的是虫书,也就是鸟虫篆,在写“六玺”玺文时,则采用小篆体。秦以后,历代宝玺均采用篆书,都以秦篆为依据,并形成各自的风格,如宋代和金代采用的是九叠篆文,在宝玺史上独树一帜。

  元代和清代是少数民族统治时期,其宝玺文字也与别的朝代不一样。元代宝玺印面有三种文字:左边是八思巴文字,右边是汉文,中间是梵文。三种文字同时出现在一方宝玺上,可谓绝无仅用。清代宝玺印面有两种文字,即满文篆书和汉文篆书。

责任编辑:谢小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