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观念大反思:还该不该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
发表时间:2011-12-06   来源:齐鲁晚报

  中国素有“棍棒底下出孝子”一说,这段时间,关于“狼爸”教育孩子上北大的新闻成了人们议论的热点。“中国狼爸”萧百佑崇尚体罚,“三天一顿打,孩子进北大”,而他的4个孩子中,确有3个进了北大。虽有专家学者质疑,但却有大批家长力挺。您怎么看“狼爸”的体罚教育呢?

  高长广:现在家庭大多只有一个孩子,犯了小错,不打,犯了大错,也不打。舍不得呀!为什么现在那么多孩子都骄横跋扈?有时不打,你是害了他。我们门口有个初中,我看到那些孩子我都害怕。我绕着走。晓之以理,动之以打,这才是正道。自己的孩子谁也舍不得打。你有别的好方法,那就更好了。

  杨柳依依:棍棒锻造不出栋梁,打骂代替不了教育。家长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因为家长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一生。理性的家长应有正确的人才观:品为上,学次之。本分善良自食其力者都叫成才。“狼爸”的言行没有多少值得学习和借鉴的,他的教育方法是对人性的扭曲。

  徐建和:孩子进北大并不代表今后的人生必然成功,也不能就此肯定家庭教育的成功。棍棒教育压抑孩子天性、扭曲孩子心灵,即便侥幸“打进北大”,仍不免留下诸多“硬伤”。成功的教育首先要让孩子身心健康、人格健全,以成绩论英雄显然是在舍本逐末,追捧“狼爸”也无非是在走应试教育的老路。

  愚鉴:教育孩子成才,绝对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咱们中国传统的“因材施教”,其实已作出最正确的答案。

  wabjtam:培育人才是百年大计,需要包括家长在内的教育者做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远不是“三天一顿打”、闹得四邻不安所能济事的。有些家长教育子女时,不是因材施教、因势利导,而是以打代教,千头万绪的问题企图一打了之。这种行为无异于拔苗助长,违反了事物发展的规律,后果是可想而知的。

  王乐良:多少孩子在溺爱娇惯中长大,却没人用强力把孩子塑造成自强、有礼貌、有良知、懂感恩的人,这是家庭学校教育的失败。适当的惩罚,让其知道敬畏、知道反省、知道义务和责任,是必要的。但惩罚不可过度。

  wblhs:教育上,千万不能把个别经验看成具有普遍性的真理。古人说,教无定法,是说被教育的对象有个体差异,教育方法当然要随之改变。倘若拿固有的办法去教育孩子,无异于刻舟求剑。

  林瑶:同科室老师讨论过这个问题,都表示很头疼孩子的教育问题。孩子总是不配合自己的教育方式。其实,孩子若不是学习的料儿,你就是往死里打、打死他,也无用。到时目的没“打成”,打出了孩子的逆反心理,可就得不偿失了!

  马啸宇:棍棒教育早已证明是错误的教育方法,“狼爸”的偶然成功又被重新推崇。萧先生一路把孩子打进北大,也打痛了中国应试教育的神经!难道要成才必须像驯猴子那样,先施以棍棒再喂颗甜枣?即使各种高难度动作手到擒来,为你挣足了票子面子,可你用链子绑着他,他快乐吗?难道成才标准,就是培养高智商木偶?

  王秀兰:成功的儿女必有成功的教育。经验可以说各有千秋,没必要纠结于是不是棍棒。但是最根本的一条就是,家长能不能做到棍棒同起同落。如果你举他落,你东他西,就让子女无所适从,不知对错,再好的方法也不会有好的效果。

  每文:学习是苦差,玩乐是美事,无人天生好学而厌烦玩乐,孩童尤其如此。要把孩子对玩耍的兴趣转移到学习上来,确实是个复杂问题。过程虽艰难,但不能靠简单的打骂来解决,棍棒教育捋直了性格却扭曲了心灵。历来上名校的学子多了,有几人是靠打骂成才?

  泉乡逸士:俗话说“严父出孝子,严师出高徒”。而父母恰恰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教育孩子严一些固然好,前提是做父母的要狠得下心来。

  liuli580129:俗话讲:“溺爱无孝子,棒打出孝郎”。这种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在当下不太适用了。再小的孩子家长也要以成人的方式进行沟通和交流,以平等的方式了解孩子的想法和需求。家长的独断专行往往是教育孩子失败的罪魁祸首。

  马修:我小时候几乎没挨过父母的棍棒,虽然很调皮,但终归没干什么大坏事,就糊里糊涂长大成人,明白了很多道理。每一个孩子在父母眼里都是唯一,所以教育的方法自然有所不同,不可一概而论。

  刘正涛:孩子的成长是长期的过程,而让孩子走向成功需要的是培养孩子各方面的能力。健全的人格,健康的身体,富有爱心,积极追求理想,与人和谐相处,勇于承担责任,乐于学习,这些才是教育赋予孩子的。孩子成功与否不在于能不能上北大。坚持民主、平等、鼓励的原则教育孩子胜于棍棒教育。

责任编辑:张智萍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