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遗传学报》发表复旦大学课题组成果 由复旦大学生物学和历史学专家组成的课题组经过近3年时间的研究,日前发布了关于曹操家族DNA研究的结果,相关的论文亦在国际著名学术杂志《人类遗传学报》上发表,得到国际认可。 “论文的发表,就意味着(复旦大学)课题组追寻曹操家族DNA这一研究已经结束了。”近日,复旦大学新闻中心表示,关于曹操家族DNA的研究已暂告一段落,之前社会广泛关注的关于安阳曹操墓是否为真的验证问题,本就不是课题组的研究出发点。但毋庸置疑的是,这次研究的影响,确是深远的。 跨学科团队寻曹操家族DNA 2009年,河南省安阳市对外宣称发现曹操墓,此一消息引起轰动,亦引发争议。复旦大学人类科学实验室宣布,拟用DNA技术开展曹操家族DNA研究。 曹操本是生活在2000年前的历史人物,寻找他的DNA似乎遥不可及。不过,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及研究方法的不断创新,这一难题在复旦大学遗传学和历史学专家的合作下,被往前推了一大步。 鉴定曹操的DNA,首先需要可靠的样本。这需要遗传实验室广泛征集当代曹氏男性基因样本,绘制出一幅遗传图谱,看看曹姓到底来源于多少个祖先;同时需要历史学者通过对各种资料的搜集分析,找出曹操后代可能的线索。这就需要对各地111个曹姓家谱做全面的梳理研究,并与史书和地方志参照,找到曹氏迁徙的线索。比如曹氏各个分支的祖先以及现居住地与历史记载上曹操后代的流向能不能相吻合等等。经过这一步骤的研究,课题组筛选出8支持有家谱、经过史料分析具有一定可信性的曹氏族群。 找到这8个曹氏族群后,再对他们的DNA进行检测。人类DNA共有30亿个碱基对组合成23对染色体和线粒体,在本研究中,只传男不传女,并且碱基对比较稳定的Y染色体是最合适的检测对象。经过复杂的Y染色体DNA全序列检测,最终发现其中6个家族属于O2-M268的基因类型,这6支O2-M268类型样本的祖先交汇点在1800年至2000年前,这正是曹操生活的年代。这样,曹操的后人以及曹操的DNA就基本确定了。 三个关键难题 要测定曹操后代的DNA,首先要解决的疑问是,曹操有没有后代存活下来?历史上有传言,司马氏夺取曹魏政权后,对曹氏进行了灭门屠杀。对于这一点,课题组的韩昇教授并不认同。基于对魏晋史的多年研究,韩教授表示:司马懿在政权过渡的过程中,对曹氏的后人并没有进行任何的屠杀。他是把曹氏家族集中在邺城,并且监视起来。到了西晋时期,曹氏的后人,不但活了下来,还在西晋政权里担任非常重要的职务,其中有一个人当了洛阳令,从今天来看就是首都的市长。 另一个疑问是,目前曹姓的人口有770万,从770万人中挑出6个家族,就如同大海捞针一样,课题组是怎么挑选出来的呢?遗传学专家李辉教授对此进行了解答。他说,这一次采集的样本达到上千份,但是就项目而言,样本量不是说有多少个体,而是说有多少家族,所以课题组一共采到了100多个曹姓的家族,遍布在全国各地几十个省份。对于家族来说,Y染色体是一致的,这样只需采集一个就可以了。再根据历史学研究提供的资料,对持有一定可信度家谱的曹氏家族,以及对史料记载曹操后代迁徙地区的曹姓人群进行重点采样,最终找到6个最有可能是曹操后代的族群。 需要解决的第三个难题是,课题组本来确定了8个比较可靠的家族,为什么一定是6个基因一致的是曹操后代,其他单独类型却不是?李辉教授解释:首先其他类型的基因没有关联性,从统计学和法医学原则上,孤立证据的可信度很低。其次6支O2-M268本身是个比较少见的基因,如果只是巧合,概率只有千万分之三。如果共同造假,可能性同样非常小。再经过基因全序列精确检测,他们的共同祖先恰恰是在1800年前左右。而且从家谱来看,可以确定他们分别源于曹丕、曹植等不同支脉。 |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清敕修大藏经》修复工程启动
已是最后一篇
-
《清敕修大藏经》修复工程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