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普同样激动万分,他20岁入党,31岁亲见这一幕,而毛泽东主席那乡音浓重的3个字“成立了”,让他铭记和感动了一生! 拿到主席宣读的公告后,李普并没有马上离开。因为,虽然领导人的讲话稿早就写好印发出来了,但还是需要他们的亲手稿,来核对每一处字词的小改动。“那天11个人的讲话中,陈毅老总的最短,只有5分钟”,李普说,“其中数宋庆龄的讲稿写得最精彩,她先用英文打草稿,然后翻译成中文,她有自己的特色,毫无八股气,生辣漂亮。”李普看见她的手稿上,有的字注上了拼音,因为她不大会普通话,整篇文章,都是用上海味道的普通话念的。 李普印象深刻的是,站在城楼上的老将军们都比较“沉着和规矩”。让他至今遗憾的是,那么多的老将军,自己居然没有在现场采访他们,“这不能不说是留下了太多遗憾”。 事实上,参加开国大典的前一晚,李普非常紧张,害怕自己睡不好觉而第二天没精神,于是平生第一次吃了安眠药。“那是第一次,果然睡好了,第二天精神很好”,李普笑言,“现在是每晚必吃,几十年了。” 身为记者,李普心里念叨的只是观察现场,注意现场情况的发展,寻找现场感觉,同时为当天那条新闻打腹稿。于是,他在城楼上走来走去,“大摄影记者侯波为我拍了好几个不同位置的镜头,只是那时候我还不认得她。”城楼本来就不宽敞,又来了很多重要人士,越发显得拥挤,李普说自己“一会儿扒开这个,一会儿扒开那个,很自由随便。” 胡乔木改动的一个小细节 领导人讲完话,阅兵仪式正式开始。身着戎装的朱德总司令走下天安门,坐吉普车检阅了部队,那时部队都停留在天安门城楼东。“等朱老总返回城楼,部队开始行进在天安门前,坦克团、26架飞机、1600匹红色及白色战马,展示解放军的武装实力,霎时让人感受到一个国家政权的威严。” 然后是群众的游行队伍,参加游行的大部分是年轻人。毛泽东以及天安门城楼上所有人都在微笑着招手。李普说:“开国大典的游行和后来的天安门游行是不一样的,除了喊口号,大标语、字牌、花环这些东西都没有,只有红旗挥舞,大家的想法都非常朴素,很多人将手绢抛向天空。”虽然没有整齐的着装,可是那种当家做主的喜悦,洋溢在每个人脸上。 游行队伍中口号声此起彼伏,城楼上的毛泽东也喊起口号呼应着群众,最让人热血沸腾的口号就是毛主席喊出的“人民万岁”及工人、农民万岁。亲身出席开国大典现场,李普看到,在主席侧面隔了十几米,安排了另一个麦克风,由荣高棠开始带领群众喊口号。 1949年10月2日《人民日报》第一版,登载了李普采写的报道开国大典的文章,文中特别写道:“毛主席亲自按动有电线通往广场中央国旗旗杆的电钮,使这一面新国旗在新中国首都徐徐上升。”有些人觉得不解,写毛主席“亲自按动电钮”即可,为什么非要写“按动有电线通往广场中央国旗旗杆的电钮”呢? 关于这句话,还有个小故事。这篇报道见报前,分管新华社的中宣部副部长胡乔木负责审看。胡乔木家住在中南海里面,李普把稿子送去后就站在旁边看他审稿。胡乔木看到有关升旗部分内容时,对李普说:“电钮升旗的那句,要加上一根电线连着的细节,否则虽然你懂我也懂,但有些读者可能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在60多年前的中国百姓中,还有不少人相信神灵,“本来那时社会上就流传着解放军能飞檐走壁、神仙保佑之类的故事。如果再亲眼见到毛主席远离旗杆竟能把国旗升起来,那又不知道要编出多少带有传奇色彩的故事来。”因此,李普依照胡乔木的建议,在这句话上不嫌累赘,明白无误地告诉大家:电钮和旗杆之间是有电线相连的。 |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孔子教我们如何孝顺父母
已是最后一篇
-
孔子教我们如何孝顺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