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伟育收藏的古床花板。
部分民俗工艺品。
大件的有风车水车、漆金雕花床,中件的有桌椅衣柜,小件的三寸金莲绣花鞋……在临海杜桥镇民俗爱好者李伟育的一间收藏室里,挤满了一屋子的老物件。这些老物件时间久的有几百年,少的也有半个世纪,这些花了上百万元收集回来的老物件在李伟育眼里,每一件都烙下所处时代的印记,都能唤起他浓浓的“乡愁味道”。
十多年,花上百万元收集老物件
李伟育的收藏室,在杜桥镇东面小杜线沿线的自家厂房里。今年45岁的李伟育是“生漆夹纻(脱胎)”工艺台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第三代传人,他的收藏爱好,与家族一脉相承的祖业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昨天上午,记者约访李伟育。踏入收藏室,便闻到满屋子的檀木香味。因场地限制,李伟育的宝贝没全部陈列出来,在屋内走动时,李伟育显得格外小心,怕衣角带倒了倚在墙上的雕花橱柜。
这一层上百平米的收藏室,汇集了李伟育收集的470多件民俗工艺品,都是前人使用过的各种生活用品,床、橱柜、果盆、木桶,还有清明节做“青饼”的印子也有数十件,图案多样、功能各异,令人惊叹不已。
“从十几年前就开始收集这些。”李伟育说,“那时候经济水平有限,走街串巷见到中意的,便是掏光身上所有的钱也要买下来。”如今经济条件好转,李伟育的收藏途径更加宽泛,有些心仪的物件直接从收藏市场买来。粗粗算来,李伟育收集的这一屋子的老物件,花费不下百万元。
考究的工艺“记忆”以前的生活
“你看这块花板,小小的一块雕了10多个人物,底板光滑平整,人物表情都跟活的一样。”李伟育将自己的得意收藏一一给记者介绍。
李伟育口中的花板,是指安装在古床上的床前板,许多看起来还蛮新的花板其实都已“百岁高龄”,有些甚至经历了数个世纪。而让这些花板历久弥新的奥秘,李伟育说在于古人的朱漆工艺。
记者看到,李伟育收藏的每一块花板都是一幅浮雕,凸出的人物上都打了金箔,因而长年不腐。“每一幅浮雕的背后,都是一则历史典故或神话传说。”李伟育说,“我们的父辈或祖辈,都还能说道出这里头的故事,许多是戏文里的桥段。到我们这一辈,已经遗忘得差不多了。”
刷朱漆,嵌铜丝、金线,十二生肖、八仙过海等图案都被纳入到一扇不到四分之一平米的橱门中,制作这么一扇橱门,可见有多么耗时费力。
李伟育说,现代人的生活追求实用性,床就是床、柜就是柜,能睡觉、能放东西就好,而量产的东西,不可能注入那么多匠人的智慧和心血,这种对生活认真考究的风气,在现代社会几乎无法再复制。
保存老物件,留住昔时记忆
除了床、柜等逐渐被现代流水线取代的民俗工艺,一些古老的生活、生产用具,如今的90后甚至00后等年轻一辈,已只能从博物馆里见到它们的样貌。
在收藏室中记者注意到一台风车,农村收谷时用来将秕谷吹离,十几年前还经常能看见,如今已越来越少。从风车上淡淡的墨迹,依稀可辨其年月:光绪丁亥年。李伟育回忆,这台风车是从杜桥某村里收来,当时屋主建了新房,风车就丢在新屋堂前,放着嫌占地方,扔了又觉可惜,自己经朋友得到这消息后,便花钱买回来收藏。
因为民俗工艺品较强的地域性,李伟育这一屋子的收藏,基本从台州本地收来,有空逛逛古玩市场,去古村地头转转,搜罗一些民俗玩物成了李伟育的心头好。每有好友或客户远道来访,李伟育也会带朋友进收藏室,看看自己家乡原来的样子。
除了尽力保管好这些收藏,李伟育透露,自己一直有将它们公开展示的念头,目前正向相关部门申请审批。同时他还在挖掘这些民俗工艺品的来源典故,希望它们能唤起存在于台州人的乡愁记忆。(高波)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千件老物件讲述村庄故事
已是最后一篇
-
千件老物件讲述村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