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篮子”是“市长工程”,“菜贩子”是市场主体。立足市场抓“菜篮子”,市长要与“菜贩子”交朋友。 “稳菜地、活流通、保民生”。实施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市长正面临“菜贱伤农、菜贵伤民”的两难困惑,不能不问计于菜农,不能不问需于市民,不能不问市于“菜贩子”。“菜贩子”最了解菜农和市民的需求和困难,掌握着“菜篮子”的定价权。多与“菜贩子”交朋友,可以更准确地把握“菜篮子”的市场信息,更有效地采取措施平抑菜价。 与“菜贩子”交朋友,就会发现从“菜园子”到“菜摊子”的差价有多大。蔬菜流通一般要经历4个环节:产地收购、中间运输、销地批发和终端零售,在一些大城市,流通环节可能更多。据记者调查,蔬菜每个流通环节一般加价20%左右,主要是相关经营者要获取合理报酬,还要支付成品油、劳动力、房租等流通成本。以大白菜为例,产地菜农一角钱一斤售卖,二级批发商每斤约加价一角钱,小商贩则每斤加价两角钱,进入零售菜场后每斤还要再涨几角钱,零售摊贩才有利可图。“菜篮子”产业链的一端是不到一角钱的产地供应价,另一端却是一元钱左右的零售价,如此巨大的差价就是若干中间环节水涨船高累加上去的,最终都要转嫁到消费者头上,消费者怎能不感到“买菜难、吃菜贵”呢? 与“菜贩子”交朋友,就会发现从“菜园子”到“菜摊子”的流通成本有多高。“菜贩子”感到头痛的是,目前流通成本已占菜价的50%—70%。特别是菜市场零售摊位租金受高房价影响连年上涨,是菜价从田间到餐桌在最后一公里不得不大幅攀升的一个主要原因。据报道,在北京农产品批发市场,一个摊位使用面积约10平方米,每月租金高达2500元,如果加上塑料袋等其他成本,费用就更高了。“菜贩子”也是不堪重负,他们迫切希望政府出手,严格控制公益性菜市场摊位租金,取消不合理收费,从源头上降低流通成本。“菜贩子”最苦恼的是,物流成本越来越高,即使农民白送你大白菜,你自己去收割的话,从山东运到北京的批发市场,每斤运输成本也是两角钱以上。再运到终端市场,还有二次运输的成本,可能就是三四角钱了。如果不采取强有力措施降低蔬菜运输成本,蔬菜零售价格也是不可能降下来的。 与“菜贩子”交朋友,就会发现从“菜园子”到“菜摊子”的经营环境有多难。“菜贩子”的买卖都是小本经营,每天买进卖出的蔬菜品种和数量是相对稳定的,但摊位费、运费、水电费等经营成本却在不断上涨。受气候和运输条件等多种因素影响,蔬菜在流通环节损耗达25%—30%,这些损耗和费用摊薄了“菜贩子”的利润。在流通环节,“菜贩子”可以通过调整经营品种规避市场风险,但他们面对大城市越来越高的运输成本、生活成本,经营环境之艰难是很多人想不到也吃不消的。其实,“菜贩子”挣的就是辛苦钱。 与“菜贩子”交朋友,就会发现“菜篮子”工程的根基是市场开拓。从蔬菜产地到零售摊,看似环节多,但哪一个环节都不能少。随着城市化加快发展,大城市越来越依赖外地蔬菜供应市场。面对“卖全国、全国买”的大市场,只有“菜贩子”的独家经营是不行的,但没有“菜贩子”的市场营销也是万万不行的。千里之外千家万户分散种植的“菜园子”,需要千军万马的长途贩运,需要千辛万苦的市场开拓,需要千差万别的批发零售。即使在很多超市,由于农超对接尚处于起步阶段,进入超市的蔬菜大部分也只能通过“菜贩子”集中收购,然后分期分批送进超市。由此看来,完善“菜篮子”的产销对接,不仅要进一步强化“菜贩子”的市场主体地位,而且要为他们开通更多绿色通道。只有让“菜贩子”一路走好,菜农的“菜园子”才有销路,市民的“菜篮子”才更丰富多彩。(梅松武 四川日报首席评论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