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已经在北京生活了近60年,但著名编剧邹静之还是强调自己是南方人,“老家是江西南昌的”。而这位“资深北漂”的一位“北漂小友”,《新周刊》主笔胡赳赳,刚刚出版了一本新书《北京的味道》。最近,胡赳赳拽上邹静之和另一位“北漂”好友、歌手李健,也借此一起聊了一把“北京味道”。 北京也是“移民城市” 乍看《北京的味道》这个书名,人们可能误以为这是一本京味儿文学书籍。但实际上,在书中,我们看不到类似老舍先生那样的“北京范儿”的文字。取而代之的,则是一个初到北京,从底层开始打拼,渐渐融入这个城市生活中的人的心路历程。在书中,胡赳赳甚至戏称自己是“蟑螂”:“第一,你很卑微、很渺小。第二,你这么卑微、这么渺小,也要为了自己的生存空间活下来。北京这么大,你是这么微不足道,但是你要活下来。所以北京给我的印象就是,到最后,你就是要像蟑螂一样顽强的活下来。” 看到胡赳赳的《北京的味道》,让已经“漂”得骨子里都成了老北京的邹静之发现,最近写北京的东西,往往都是外省人在写,真正的北京人写的反而越来越少:“对于一个新人来说,他希望融入这个正在改变的北京的风格。胡赳赳写的《北京的味道》,其实大概属于这些新人所感受到的都城的味道。” 而在邹静之的眼里,“北京的味道”已经在渐渐淡去:“大概是从前几年开始,我感觉北京是一个月一个月地在变。刚开始对这种变化还有一些惊喜,但是现在感觉到有一些伤感——真正的北京人都住到天通苑、回龙观等地了。当地人都出去了,北京的传统文化恐怕会越来越少。” 北京“融合”靠文化 前一段时间,“逃离北上广”曾经成了很多挣扎在大城市打拼的年轻人的一个“减压”口号。但对于北京,不少年轻人在“逃离”之后,却又选择了回来。 对此,李健有着这样一种略带诗意的总结:“一个人在一个城市久了,就像一棵树一样,不是一刀就可以断的。那些你喜欢的人、喜欢的地方……很多这种印象,包括你在这个城市培养出的习惯都是难以割舍的。这些都构成了你对北京的依恋。” “北京对我来讲,它不是传统的,它吸引我的是它的融合,在这里你能够见到各种各样的人——你喜欢的音乐人、画家,也可以看到特别有意思的事。只要你长期在这里生活,你就会真正热爱这个城市。”李健说。 邹静之也很认同北京的“融合性”,他认为一个城市最终吸引你在这儿扎根下来的因素,其实主要是文化。 邹静之举了个例子:他有一个在外地当“小县官”的朋友,他来北京找邹静之,就想看看“当地没有的东西”。在否决了很多吃喝、洗浴等娱乐项目之后,邹静之带他的朋友进剧场看了一部戏,而这位朋友则瞬间被戏剧征服,表示以后“每次来北京都要看戏”。“后来我总结出来,要在北京生活,你不进剧场特别亏!北京最吸引人的,就是你融入进来之后,可以发现有很多艺术的产品。不管是歌剧、话剧、音乐会、画……品质都很高。”邹静之说。 不过,作为一名外来的观察者,胡赳赳也发现了北京在文化关注方面的一些“淡漠”的趋势:“北京好东西太多,文物就有很多。但是有些文物没有受到和它相匹配的重视和关注。真正有多少人能去北京的这些老地方去看看?比如我知道法华寺的壁画好,可是有多少人去看呢?这些好东西要是都没有人去看,最后难免变成只是一个受保护的‘文化遗产’。”(记者 王学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