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仅3年时间,就彻底改变山河破碎、满目疮痍的面貌,“再还人间一个锦绣巴蜀”。如果说,中国人民抗击地震灾难焕发出的“中国力量”曾令人震撼,那么今天汶川地震灾区干部群众面对新课题所迸发出的坚毅自信的“精气神”更让人感佩。 3年来,汶川地震灾区从悲壮走向豪迈,在危难中崛起,取得了抢险救灾和恢复重建两个阶段的决定性胜利,已迈入发展振兴的第三个阶段。在这个“后重建时代”,灾区如何实现“幸福再造”?这是灾区人民面临的一道全新考题,检验智慧与水平,考验信心和信念。在直面这道考题的不懈探索中,劫后重生的家园呈现更加旺盛的生机活力,历经苦难的灾区人民凸显了共同的“汶川信念”。 在全国人民协力共建的美好新家园里,经济社会发展达到或超过震前水平,实现了“家家有房住、户户有就业、人人有保障、设施有提高、经济有发展、生态有改善”的重建目标。而在援建力量完成重建任务惜别之后,如何实现从“外部输血”到“自我造血”的转变,在发展的新起点上创造更多福祉?灾区人民在思考更在实践。踏访灾区,见到的是争先恐后、自谋发展的气象,听到的是坚决摈弃“干得这么苦,该休息一下”的决心,感受到的是“不等不靠不要,自寻发展出路”的劲头。这种自力更生、自强不息的精神,是“汶川信念”的突出体现,是抗震救灾精神在今天的大力弘扬。 有了创新的理念和科学的规划,才有长远的发展和持续的跨越。从灾后重建实施的第一天起,灾区群众就在党和政府带领下,结合本地实际和优势,着眼长远规划发展产业和致富项目,更在实践中不断优化和运用,使其成为发展振兴的“新引擎”。制定五年“振兴规划”,确立五个具体目标,进入发展振兴第三个阶段以来,灾区干部群众更加自觉地把本地发展融入全省大格局、参与全国大循环。从搬走污染企业引进环保型项目,到与援建省市深度合作,从延长产业链实施产业带动,到给每村甚至每户寻找增收致富门路,再到一些产品走进全国许多大城市,灾区发展振兴的这盘棋正走得有声有色有势头。这种立足实际不断创造、不懈创新的勇气与智慧,是“汶川信念”的重要内容,是灾区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源泉。 走在汶川灾区的街道与村寨,秀美的家园新景已然抚平地震的创伤,四射的发展热力昭示着灾区人民更加美好的明天。无论是前期重建中彰显的中国速度、中国力量、中国优势,还是“后重建时代”灾区人民所共同展示的自强不息的“汶川信念”,都是当代中国的一张独特“新名片”。它鲜明地告诉世人,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亦是。(人民日报评论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