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着雨,一个老人突然倒地,安静地走了。路人看到了,纷纷停下给老人撑伞。他们中有警察,有百货店的员工,都是素不相识的人。一拨一拨的轮换,直到一个多小时后,老人的家属赶到。这一幕发生在3月7日的浙江绍兴街头。(3月9日《钱江晚报》) 老人走得很仓促,以至于来不及跟家人道一个别。老人走得很体面,倒在雨中的街头却有一拨拨陌生人轮流撑伞守护他的遗体。雨伞,撑起了生命最后的尊严,更撑起了一片道德的晴空,展现了人性的温暖。 场景的相似让人很容易从“众市民轮流撑伞护老人遗体”联想到“十余过路人无视遭轧的小悦悦”,只不过一个极其温暖一个极其悲凉。小悦悦事件引起全国范围的讨论后,人们都在反思恻隐之心是否逐渐从身边消逝,人性的温暖是否被旁观的冷漠取代。从绍兴这起事件来看,似乎远未达到“消逝”与“取代”的程度。不可否认,时代长河里掺杂着不少令人心冷的寒流,但公众更应该看到,爱的暖流也从来没有缺失。不顾自己安危伸手接坠楼儿童的“最美妈妈”吴菊萍,为救四名落水孩子付出生命的“最美奶奶”柴小女,过着“一个馒头,一碗白水”的日子却为三百学子资助35万元的白方礼,每扛一桶水捐出两毛钱的山西小伙茹向辉,以及无数像绍兴那些为陌生老人遗体撑伞的无名好人,他们都用各自行动证明了正义与良知的存在、善良与爱心的永驻。 人皆可以为尧舜,善良是人性的起始点与回归点。一路加速的时代列车把我们骤然带到“陌生人社会”,生活圈子改变、信任感缺乏、安全感缺失,道德约束松弛,剧变的环境让人有些无所适从,于是冷漠也随之悄悄蔓延。但这只是人作为一种生物在特定环境下趋利避害的一种本能,绝不代表人性的改变。所以,尽管我们一再教育孩子“别和陌生人说话”,时时提醒亲人朋友遇事少出头,“躲得远远的”,但另一方面却指责冷漠者麻木不仁,呼唤国民良知的回归。透过这些分裂与纠结,其实可以看出人始终是向往善良与温暖的,遇见倒地的老人都有去扶一把的本能,路见不平都有一声大吼的冲动,看到风雪中乞讨的孩子都有帮一把的恻隐。 改变冷漠既需要国民自我调节,多看到社会的温暖面,同时也需要制度上的鼓励与呵护。绍兴市民为猝死老人撑伞护遗体事件中有个细节很值得回味。文里有这么一句:“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的两位民警,一直站在雨中为这位老人撑着伞。”按照一般逻辑推理,能有这么多人行善很大程度上缘于有警方“壮胆”——甭担心遭诬陷。好好的一个人突然就撒手人寰,若是家属怀疑起来还真有点说不清道不明,现在有警察守着,那也就不用顾忌这些了,去掉包袱的爱心自然会释放出百分百的热度。很显然,不可能所有人行善时都会有警察在旁作证,道德高尚者固然能撇开一切做好事,大多数普通人还是会掂量一番的。改变这种局面,只能从制度上作为,免去做好事的后顾之忧。譬如今年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吕树文提出,政府要制定一个对见义勇为者及道德模范的奖励制度,建立一套对恶意诬陷他人行为的惩罚制度。其实我国南方一些城市已经打算推行此类条例,也获得了公众的支持,理应加以推广和完善。 “众市民轮流撑伞护老人遗体”是个很好的标本,它一方面展现了人性的温暖,证明了良知与正义的力量,另一方面表明了免去行善后顾之忧的重要性,呼唤制度上的鼓励与呵护。愿这样的好事越来越多,愿它能给官方带来有益启发。(徐炳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