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的“郭美美事件”,将中国红十字会推到了改革的路口。无论是新任常务副会长高呼“要赚钱的人请远离红会”,还是顺应民意推出捐赠信息查询平台,抑或首次向社会公开招标审计机构,都能让外界感受到这家“百年老店”的新气象。客观而言,这些举措有助于红会摆脱形象危机,但指望它们短期内立竿见影地扭转捐赠额缩水的颓势,恐怕并不太现实。 在这种情况下,红会与企业和学校“联姻”成为一种新现象。据媒体最新报道,北京市红十字协会今年将在全市百余家国有企业中建立基层红会组织,并逐步进入私有企业、外资企业和央企等;去年年底,全国红十字总会青少年工作会议上传出消息,未来5年将在全国各级学校建立红十字会组织,这一规划当时就曾招致社会各界广泛质疑。 从其他国家慈善事业发展的经验来看,将企业纳入慈善队伍,向青少年推介慈善文化,都有助于在全社会形成热衷慈善的氛围。只要引导得当,富有责任意识的现代企业一般都乐于开展慈善活动,家长们对学校的慈善教育也普遍持欢迎态度。但也引发了一些议论。 何谓慈善精神?中国和西方社会的理解或许有所不同,但至少有一点是相通的,即慈善应该遵循自愿原则。慈善是一种与价值观有关的美德,是否参与慈善,以何种形式参与慈善,应该完全出于公民的自愿选择。但是,红会进企业、红会进校园中的一些做法(比如有家长表示,学校强行要求学生加入红十字会并收取会费),容易让人误以为慈善变成了摊派,易让人产生逆反心理。这样做,即便能在短时间征集到大量的社会资源,进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社会捐赠额缩水的困境,仍不利于中国慈善的长足发展,反过来还会进一步销蚀慈善组织的公信力。 鉴于以上分析,红十字会要想与企业和学校顺利“联姻”,必须以规范的制度保障来消除误解,改变社会参与慈善的积极性不高的现状。具体来说,要增加慈善动力,方向之一是通过慈善体制改革增加透明度,重塑公众对慈善机构的信任。以红十字会为代表的官办慈善机构,在历史上曾发挥重要作用,对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功不可没,但这种行政力量主导的慈善,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如果红会不能对自身的管理体制进行深入改革,无论在企业和学校新设多少个基层组织,或许仍将难以走出信任危机。 方向之二是放开搞活民间公益慈善组织。红十字会等官办慈善机构遇冷,并非说明公众对慈善没有兴趣。相反,随着慈善文化渐成气候,社会各阶层都出现了大量热心慈善的公民,这也正是“壹基金”“免费午餐”等民间慈善取得成功的基础。不过,总体而言,当前的慈善管理体制对民间慈善的管理仍有些滞后,民间慈善组织的作用仍未得到充分激活。 除此之外,还需强调的一点是,若真想在促进中国慈善发展方面发挥作用,其正确定位应该是保障良好的慈善环境、制定公平的慈善政策、引导企业和学校等组织积极培育慈善文化。如果角色错位,将基层慈善组织当做“捞钱”“创收”的途径,最终难免会遭人唾弃。 慈善组织进入企业和校园推广慈善文化是好事,但只有这种“联姻”促进了中国慈善事业的长足发展,“联姻”才算成功。最近,《深圳经济特区慈善事业促进条例》正在立法论证之中,这一条例明确提出的“政府不得通过行政指令、行政强制手段,组织和实施慈善募捐活动”等规定。其实,《条例》中的不少理念和改革方向,为急欲以“联姻”求发展的红十字,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参考意见。(易艳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