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反对“四风”、服务群众为主要任务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新形势下加强作风建设、贯彻群众路线的生动实践。中央关于开展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着力解决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以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为抓手,组织服务队伍、搭建服务平台、完善服务制度、健全服务保障,走实、走稳、走好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把改进作风的成效真正落实到“末梢神经”,才能使党的执政基础更加坚实牢固。 建设坚强有力的领导班子和本领过硬的党员骨干队伍,是解决好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的首要任务。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就是要通过教育和实践“两手抓”,切实增强党员干部服务群众、做好群众工作的意识和能力。在教育实践活动中扩大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就要大力整顿软弱涣散的基层党组织,建设服务意识强、服务作风好、服务水平高的领导班子,按照“选优、育强、聚能、引智”的思路,选拔培养守信念、讲奉献、有本领、重品行的基层党组织书记队伍,花大力气建设作风过硬、甘于奉献的党员骨干队伍。要通过学习教育等多种方式提高干部和党员为群众服务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使其“愿服务”;开展多种形式的相关技能培训,使其“懂服务”;努力提高他们的服务技能和水平,使其“会服务”;采取督促推动和监督检查等措施,保证其“服务好”。由他们来带头服务、带领服务、带动服务,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才能落到实处。 功能齐全、方便快捷的服务平台,是基层党组织开展服务的必备“硬件”,也是解决好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的重要依托。要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加快服务场所建设,建立和完善乡镇、街道和村、社区党员服务中心(站、点)。深入了解群众需求,进一步强化服务中心的综合服务功能,实现与便民服务、公共服务等有机融合,不断提高服务效率和服务水平。探索信息化服务新方式,建设以工作网站为重点的服务信息发布平台、以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为重点的党员教育平台、以手机党报为重点的党内信息互通平台、以微博和微信等为重点的党群即时互动平台等,通过网络阵地为群众提供服务。根据形势发展需要和上级党组织要求,积极创新形式多样的服务载体和贴近基层、贴近实际、贴近群众的工作抓手,把服务改革、服务发展、服务民生、服务群众、服务党员的工作细化、深化、具体化。 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做好建章立制这篇大文章,实现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制度化、规范化,使这项“民心工程”能够持续发展、充满活力,是解决好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的治本之策。在教育实践活动中落实领导干部直接联系服务群众制度,关键是制定的具体工作制度必须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以各地在实践中普遍采用的“区域化党建、网格化管理”为例,需要在实践中明确划分基层党建网格的原则和标准,明确领导干部作为各层级联系人的职责和要求,明确服务人员的服务行为和规范,明确群众反映问题的处理步骤和程序,明确党员干部联系服务群众的监督检查措施,进一步健全完善党员干部服务群众考评指标体系,提高群众满意度指标所占的比重。加快建立考评结果奖惩制度,形成一个环环相扣的制度运行体系,促使广大党员干部真正把服务群众的承诺落到实处。 健全服务保障体系,建立稳定的基层组织运转和基本公共服务经费保障制度,推动人、财、物向基层倾斜,是建设基层服务型党组织、解决好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的根本保障。坚持分类指导、因地制宜推进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围绕有场所议事、有钱办事、有人干事,着眼于强功能、可持续,筑牢为民服务的保障。落实关爱基层干部政策,让广大基层干部宽心、安心、全心扎根基层、为民服务。通过党员干部定期到农村、进社区收集民意“接地气”,认真查摆问题“知实情”,为群众排忧解难“改作风”,让群众话有地方说、事有地方办、困难有人帮、问题有人管,切实打通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徐中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党建教研部主任、教授) |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取消专职秘书不是制度创新
已是最后一篇
-
取消专职秘书不是制度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