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文化交往架桥
发表时间:2014-04-01   来源:人民日报

  比利时喜迎习近平主席来访,我相信此行能够进一步深化两国在人文社科领域的文化与学术交流。

  我还清晰记得,2009年10月他来访时,曾来到我们比利时鲁汶大学,给热衷于政治、经济交往的中比关系,注入了更多文化与学术交往的魅力。中国领导人向鲁汶大学赠送了两万多册中文电子书的数据库,表达了对这所有600多年悠久历史的欧洲著名学府的敬意,并给比利时学生提供了更多了解中国的机会。

  比利时与中国的文化交往由来已久。17世纪,曾在鲁汶大学求学的比利时人南怀仁赴华,有幸为清朝康熙皇帝教授数理知识,为近代西方科学知识在中国的传播作出了重要贡献。此外,一些比利时人为中国文化在欧洲的传播做了许多工作。1687年,比利时人柏应理出版了《中国贤哲孔子》一书,首次以拉丁文翻译了《大学》《中庸》和《论语》。1711年,比利时人卫方济在布拉格出版了《中国六经》,以《中国贤哲孔子》一书为基础,补充了《孟子》《孝经》和《小学》的拉丁文译本。20世纪初,300多名中国学子远赴比利时求学,其中就有聂荣臻元帅、地质学家翁文灏以及生物学家童第周。

  古往今来,人才辈出,灿若群星,他们为比中以及欧中文化交流架设了宝贵的桥梁。我认为,“架桥人”应当具备如下两方面素质:

  首先,对比利时和中国的文化十分熟悉,掌握两国的语言。在鲁汶大学汉学系就读的比利时学子,不仅要学习中国的普通话,还要研习文言文,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中国历史和哲学思想。来此求学的中国学生也要掌握希腊文和拉丁文,这是他们通往欧洲中世纪文化的钥匙。

  其次,对双方文化的支流内容有所涉猎,以站在不同视角重新品读对方文化的主流内容。例如,我们会要求学生学习墨子的思想,鼓励他们在墨家与儒家的观点中进行比较和思考。

  最后,“架桥人”还应关注一些“无用”的知识。庄子有云,“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所谓的“有用”与“无用”,都是人们主观上的看法,有些传统知识看似“无用”,但实际上能助己修身,意蕴无穷。文化传播者需要懂得与时俱进,从看似“无用”的传统知识中挖掘它的“有用”之处。

  我们期待有越来越多的人担当“架桥人”,为比中两国文化交往贡献力量。(钟鸣旦 比利时鲁汶大学汉学系教授)

上一篇:
  • 已是第一篇

下一篇:
责任编辑:章 驰
在线评论
用户昵称:   匿名 在线评论选件用户手册     请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验证码:           查看评论
留言文章地址:http://comment.wenming.cn/comment/comment?newsid=1839061&encoding=UTF-8&data=ABwP1QAAAAcAAE5cAAAAAQAV5Li65paH5YyW5Lqk5b6A5p625qGlAAAAAAAAAAAAAAAuMCwCFGlYF6vSRL2F7tIcJgVriwjQnwZVAhRb4VNMqLLpjgug97sdp4utc5jmnA..
留言查看地址:http://comment.wenming.cn/comment/comment?newsid=1839061&encoding=UTF-8&data=ABwP1QAAAAcAAE5cAAAAAQAV5Li65paH5YyW5Lqk5b6A5p625qGlAAAAAAAAAAAAAAAuMCwCFDjVuHGCdib99bQjcQJbq85ZvZ_sAhRdVywPlrX1Viw5zhn_TwzRXiEA0A..&siteid=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