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个画廊,都必然要面对艺术家、艺术品和艺术市场,并始终在这三方面重复地进入和突围,这是画廊生存的宿命。这三个对象,每天都在演绎各不相同的故事,然而,提供什么样的艺术品,展示什么样的艺术家,直面什么样的艺术市场,却不单单是画廊必须思考、选择的首要问题。 书画作品不同于其他人类生存必需的物质消费,它是从精神到精神的灵魂产品。可以得见,美术通过色彩、线条、构图的视觉传递,直接干预、拨动人的心灵,它所释放、提升和改变的,在人类审美快感的不同体验中,完善着一个民族的气质和精神面貌。当科技的智慧以破解神秘而给人类创造物质文明时,艺术则以既现实又超越的智慧,为人类创造着精神文明和新的神秘。从古至今,无论人们遭遇了多少不幸和苦难,艺术带给人类的却是永恒的精神乐园。 当作为一级艺术市场的画廊面对整体社会的时候,不仅要考量艺术品,还要考量艺术家和艺术市场的现状,面对传统的源远流长,观照艺术的时代蜕变。画廊常常还需要面对的是,社会上有相当一部分人习惯了把基于职位、名气甚至财富的社会等级,作为艺术标准的终极价值判断,特别是作为二级市场的艺术品拍卖业过早地粉墨登场甚至越俎代庖,一方面给艺术家带来了作品获得市场认可的喜悦、给收藏者带来了在竞拍中收获心爱之物的满足;另一方面也腐蚀着艺术家的精神归宿。 艺术应该在躁动中实现洗礼。对于艺术家的创作活动来说,我更愿意把“躁动”理解为一个中性词汇。可以想象,艺术的创作如果是在理智或矫情中开始并结束,那将是多么的悲哀。古今中外,多少矫揉造作的艺术作品,往往是一出生就宣告了死期。艺术家的生存状态,永远离不开超前、期待、热烈的情感躁动,它是艺术孕育中的母体情怀。趋炎附势的作品,不可能真正成为后人学习的榜样。但不可回避的是,我们的艺术正在遭遇市场温柔的绑架以及市场躁动的猥亵。 这种市场躁动所展示的,无不是以个人爱好、收藏、交流以及团体需求和艺术品投资等多意向的选择,逐渐演变为以升值为终极目的的投资行为。于是,投机便成为艺术市场的主旋律,而此起彼伏的和声,则是各种行为诱发出来的内心躁动,附体其间的,还是那个万变不离其宗的利益最大化。 在眼花缭乱、风生水起的艺术市场上,眼见的膨胀、发展、壮大,呈现一种以艺术市场的异化为代价的繁荣。脱离一级市场的艺术品拍卖活动,把艺术市场大部分的注意力都吸引到自身上。于是,一会儿大谈艺术收藏的空前活跃,一会儿哀诉跌入低谷,一会儿又是专家们拨云开雾,引导人们看到回暖及复苏,如此这般均以良好的愿望,把虚幻的色彩涂在与日俱增的文化产业上,甚至为了实现利益的最大化,选择了不择手段。 当艺术市场的投资和利益一再被放大的时候,市场的躁动便不断蔓延并影响艺术家的创作状态。于是,艺术家的创作冲动,也在艺术市场利益的躁动中被异化。面对利益,艺术家在低头,艺术品在低头,艺术市场在低头。题材重复、构图重复的艺术品泛滥成灾,急功近利引发的猎奇寻怪、旁门左道迭出不止。一流书画家提供着三流作品,三流抑或不入流的书画家,则以超强的画外功夫坐上船头,习惯性的从众心理烘托出一个市场怪胎。商业气息无孔不入,使艺术家原生态的创作,一再困扰于不断发生的不确定中,原有的创作灵感也在利益的诱惑中变质。越来越多的作品让艺术蒙羞,越来越多的人误入歧途却不知忏悔,一些真正的艺术家在艺术界被遗忘或被忽视。 当艺术市场的躁动,转变为艺术家的躁动时,艺术品的艺术性和创造性一再被稀释。经典作品,则从越来越少到几乎归零。不出大师的年代,难道我们可以说,个人的成功是有限的,艺术界需要的是整体繁荣?几十年来,一会儿是发现新大陆的欣喜若狂,一会儿又是几番努力后发现是拾人牙慧的垂头丧气,一次又一次在创作上伪装的激情和冲动,导致一批又一批的平庸之作面世并流向市场。最终,那些以暗恋、自恋、苦恋做药引子付出的劳动会变成无人理睬的艺术垃圾,但一些艺术家却徜徉在自我毁灭的快乐之中,自是令人唏嘘不已。 只有艺术家用心的艺术创造,才能粉碎艺术市场上别有用心的交易。作为人类智慧结晶的艺术,无论被渲染得多么高深玄妙,其实它和人的关系,最根本的还是获取美的享受和洗礼。在这个乏有艺术大师出现的年代,不得不说,艺术家欠了艺术爱好者一个解释;收藏家欠了社会一个解释;艺术市场欠了艺术一个解释;敢于指鹿为马的鉴定家,欠了良心一个解释。 当美的事物出现分裂,更需要人用怀疑的目光来审视,反思以靠近艺术真相。学会比较,学会选择,业内业外才能共同完成艺术的洗礼。相信,走过来自躁动的洗礼,艺术、艺术家和艺术市场当会返璞归真。(刘建伟) |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政府工作报告首倡全民阅读:爱读·多读·深读
已是最后一篇
-
政府工作报告首倡全民阅读:爱读·多读·深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