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5日,中共潍坊市委常委、副市长陈白峰在其住地附近自缢身亡。经公安机关现场初步勘察认定,符合自杀特征,具体原因正在进一步调查中。另据其亲属介绍,陈白峰有多年抑郁症病史。 尽管陈白峰自杀的真正原因还有待调查,但是,一个生命的离去总是让人悲伤。近段时间里,官员的自杀事件,俨然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以往对官员非正常死亡的“秘而不宣”,导致了公众对此类事件的高度敏感,其间不乏窥视、消遣甚至起哄看热闹的成分。对此,除了官方及时公布官员非正常死亡的原因,减少质疑和传言之外,舆论也当保持理性和冷静。 毕竟,官员自杀事件各有不同,需要就事论事,具体分析。此类事件的集中出现,有反腐可能涉及个别人的原因,也有各种冲突矛盾之下,官员心理压力骤增的因素。应该看到,在官员的非正常死亡中,因压力而导致的抑郁自杀,占有相当的比例。遗憾的是,舆论对官员的非正常死亡,时常只停留于浅层次的好奇,缺少更为深入的关怀和思考。 比如,因抑郁症而自杀,这类事件出现于官员或其他社会群体身上,公众所表现出的态度大为不同。前不久,几位媒体人因抑郁症自杀,舆论讨论的焦点,集中于社会环境的压力、业界的生存状态、专业的救助方式、自我心理调节等多角度之上。而在官员自杀事件中,舆论更关注 “抑郁”的说法是否真实,对于自杀者本身所面临的心理压力及破解之道等则轻描淡写。 作为社会的政治精英,官员面对种种压力本属正常。不想承担压力,不愿为民做事,不应为官。理想的干部选拔体系,应该是“任人唯贤”,但在现实中,也有庸官、坏官、贪官。贪腐的存在,制造了官民之间的对立,也加剧了舆论对官员群体的不满。中央加大反腐力度,出台八项规定、反四风,实际就是从“吏治”的角度,改变官员作风,重塑官民关系。反贪反腐,加强自身的道德约束和责任意识,这是官员必须也必然要承受的压力。 除此之外,社会转型期的各种矛盾和冲突,改革的诉求,也是官员需要承受的压力。相比于反腐败的刚性压力,这种压力有时候表现得并不明显。当然,也有一部分人认为,只要不贪不腐,少做事、不做事,也可仕途平安。要想让这样的庸官感受到压力,必须在干部的选拔、考核制度上进行更为深入有效的改革,进而消灭庸官懒政存在的土壤。 相比之下,想干事、愿意干事的官员,则面临更大的压力。社会矛盾的加剧、深入改革的难度、舆论的逐步开放,都使得他们压力重重。 不做事无人知晓、天下太平,一旦做事,甚至做错了事,就可能成为众矢之的。客观而言,有担当想做事的官员们所面临的种种压力,绝不比任何一个群体小。如果我们鼓励改革创新,鼓励不墨守成规,如果我们关注转型期的社会环境、生存状态,为什么不能对“有所为”的官员们承受的压力多一些理解? 如果一边要求改革创新,一边又拒绝官员试错,不允许他们说错话、做错事,那么,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官员就会越来越多。我们的制度体系、舆论环境,在遏制贪腐、打击庸官懒政的同时,也应该鼓励和支持官员们多做事,敢于试错,破旧立新。 理解了官员们所面临的压力,对于官员的自杀事件,或许就会多一份冷静和思考。反腐败、整顿作风、整治庸官的压力不能减,缓解官员的压力,为想做事的官员创造条件,亦当有所为。(冯雪梅) |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坚守新闻人的生命线
已是最后一篇
-
坚守新闻人的生命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