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8日,一段“老外秦淮河勇救跳河女子”的视频在网上走红。视频记录了17日发生在南京夫子庙景区的一幕,一名外国大叔,跳下水救起了一名落水女孩后,对她进行了施救。此后,老外很快离开了现场,没有人知道他的身份和国籍。秦淮警方表示,他们要寻找老外,并将为他申请见义勇为表彰。(8月19日《现代快报》) 这位“洋雷锋”的见义勇为值得点赞,同时应该看到,他急救溺水者的动作娴熟,连南京市急救中心的医生在看过视频后,也禁不住夸他动作标准,是经过严格训练的。可见,与见义勇为相比,其急救技能有更大的推广价值。 与这位老外相比,现场施救的其他人急救技能就相差悬殊,不少网友对外国大叔的动作感到好奇,也暴露出较大的差距。尽管现在不清楚这位老外的具体身份,但不可否认,西方一些国家普及急救知识的做法令人称道,人们对急救知识的掌握程度也普遍处于较高水平。 反观国内,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学校急救知识教育形同虚设,社会上急救知识普及活动也少之又少。国人的急救知识多不通过教育途径得来,而是在影视作品和网络等五花八门的渠道得来。比如今年7月,连云港市的一位14岁的男孩通过胸外按压,救活了已经窒息的妹妹,他说他的急救知识就是从电视上学的。这一典型个案,反衬出学校急救知识教育的不足。 就连影视与网络,也很难提供正确的急救常识。医疗影视剧中的医学错误十分常见,其中急救知识被“误伤”最重。微博、微信上的相关内容更是鱼龙混杂,手机软件上的急救知识也很不靠谱。比如中了蛇毒可用嘴巴吮吸、心脏骤停的第一步抢救是敷冰袋、被狗咬了可用尿冲洗等,这些只能误导公众的伪科普,在网络平台上屡见不鲜。 急救知识教育不足,急救科普信息混乱,会直接兑现到急救的成败上。近年来,盲目施救溺水者所导致的严重后果,每年都发生多起,有时不仅救不回落水者的性命,反而还另外搭上性命。在一些施救现场,即使溺水者被快速救起,但仍难以挽回生命,可能与急救方式不当有关。这位“洋雷锋”的见义勇为值得学习,但他的急救技能更值得学,希望包括教育部门在内的相关部门,能通过这一事件去思考,如何提高国人的急救技能水平,让更多的现场急救挽救更多生命于危难之际。(罗志华) |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平等:人人平等 天下为公
已是最后一篇
-
平等:人人平等 天下为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