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化长河中浸润我们的文化自信
发表时间:2014-09-11   来源:湖北日报

  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北师大时谈到,很不希望把古代经典的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小学课本“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的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

  新学年伊始,上海小学一年级语文课本“瘦身”,《画》、《草》、《登鹳雀楼》等8首古诗退出,引起极大争议和反响。为小学生“减负”的初衷是很好的,但“减负”就把这些诗词名篇删除,无异于倒洗澡水时连孩子一起泼掉。试问,曾有多少初入学堂的孩子,在“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的韵律中开始晨读?在“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的情怀中初识离情?在“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展望中,立下最初的人生志向?支持这种删减的意见认为,课本中的古诗词,孩子们大都在家里或幼儿园就学习过,没必要再学。这实际上是一种学习目标的功利化。孩子们能背诵多少首古诗词,不是为了在人前显摆,也不是为了应付作业和考试。我们需要大量诵读传统文化经典,需要它在孩子的人生课堂中占据一个重要位置,其根本目的,是为了让我们优秀的文化基因,在晨间的琅琅诵读声中代代传承。

  任何一个国家的文化,都有其根本。如果说中华文化是一条长河,传唱千年的经典诗歌亦是当之无愧的源泉。在中国传统中一直有“诗教”之说,“诗言志,歌咏言”,就是基于诗歌对人的心灵和品质的提升功用。这些朴素又直击人心的文字中,积淀着我们这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一个民族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来自于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充分吸收和坚定信念。这种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不仅为心灵提供了丰厚滋养,也为推动人类社会的文明和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今天我们该怎样为孩子们上好人生第一课,仍存在很多误区,这种误区其实也是社会认知误区的一种折射。数理化重要、英语重要、才艺重要、证书重要,对语文的重视,也只限于对语文考试成绩的重视。而孩子们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了多少精神滋养和心灵熏陶,似乎就没那么重要。在“实用主义”盛行之下,往往忽略了文化传承对人的意义、对社会的意义。

  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经济迅猛发展,人们对精神文化层面的需求其实更为突出。这样一种需求,往往更能直接贡献于经济增长,表现出一种比物质和资本更强大的力量,这就是文化的“软实力”。文化是历史文明的积淀,精神和文化方面的价值,不是由现实的物欲得失所能衡量的。对物质的过分重视,会让思想陷入极为贫乏的境地,这对国家和社会而言,都是非常值得忧虑的现象。现在人们经常感慨道德滑坡、人心不古,愤慨于一些不良社会现象,某种程度上都是文化缺失和思想贫瘠所造成的恶果。如果脱离了我们的文化之根,这样的“发展”,实际上是一种冰冷而荒芜的表面繁荣。

  学者认为,全球化时代,民族文化可能遭受的伤害,不仅来自外部冲击,也来自内部的自我贬低。当今我们正处于大变革大发展时期,需要不断吸取外来先进文化的营养,但同时也应不忘初心,坚守本源,重视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如是,我们才能更坚定地走好自己的道路,不断推陈出新,不断开拓进取。这样一种坚持,当从小学课本开始。 (付勤)

上一篇:
  • 已是第一篇

下一篇:
责任编辑:路 弘
在线评论
用户昵称:   匿名 在线评论选件用户手册     请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验证码:           查看评论
留言文章地址:http://comment.wenming.cn/comment/comment?newsid=2170697&encoding=UTF-8&data=ACEfSQAAAAcAAE5cAAAAAQAt5Zyo5paH5YyW6ZW_5rKz5Lit5rW45ram5oiR5Lus55qE5paH5YyW6Ieq5L-hAAAAAAAAAAAAAAAuMCwCFH1p7fq1Ibpvocyob78EOgXYzF55AhR6N2fb4kQP8c6fyrh5GDs_kIUl7A..
留言查看地址:http://comment.wenming.cn/comment/comment?newsid=2170697&encoding=UTF-8&data=ACEfSQAAAAcAAE5cAAAAAQAt5Zyo5paH5YyW6ZW_5rKz5Lit5rW45ram5oiR5Lus55qE5paH5YyW6Ieq5L-hAAAAAAAAAAAAAAAuMCwCFAwLZiU7FjIt5kKw7BP7w8lj-t_zAhQDRspzH2vS1SbxWDcQRv-ZttTJ_A..&siteid=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