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平们之所以引起很多人共鸣,正是因为他们说出了“沉默的大多数”的心声:中国需要好声音,网络需要正能量 近段时间以来,周小平、花千芳两位网络作家深陷舆论漩涡。围绕他们作品的事实、观点和立场,网上唇枪舌剑、纷纷扰扰。这种现象恰为思考网络舆论提供了一个绝佳契机。 从一元表达到多种声音,从舆论一律到多元意见,网络空间的开放自由已成常态,积极健康的网络舆论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然而,开放自由的网络空间也给非理性声音提供了传播渠道。在一些网站和微博、微信圈,理性批评让位于情绪宣泄,网络似乎变成负能量的放大器。越是负面新闻、负面事件、负面话题越能受到关注,越是反主流、反权威、反体制的声音越能赢得喝彩。一些专唱“反调”的大V们利用网络集权化、垄断化的传播机理,利用粉丝们的从众性和跟风效应,对正面、理性的声音围攻谩骂、狂轰滥炸、排斥打压,形成一种“批评的狂欢”,造成网络舆论生态的恶化。 深刻变革、快速发展的社会转型期,值得批评和吐槽的事情自然不少,但只要秉持客观公正之心,实事求是看问题,谁都不能否认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成就、民生改善、社会进步。如果从门缝里看成绩、用放大镜看问题,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看阴暗、不看光明,甚至异化为“为批判而批判”,把今日之中国说得一无是处、毫无希望,这样的片面、偏激和虚无主义,难道是正常、健康的吗?周小平们之所以引起很多人共鸣,正是因为他们说出了“沉默的大多数”的心声:中国需要好声音,网络需要正能量。 诚然,好声音并不是盲目的赞扬,正能量也可以是理性的批评。正视问题、接受批评,这是我们党一以贯之的优良传统。毛泽东同志早就说过,“让人说话,天塌不下来”。共产党不怕批评,相反把“批评与自我批评”视为自我革新、自我完善的重要武器。十八大以来,从改进作风到反对腐败,从推动发展到深化改革,习近平总书记都反复强调“不回避矛盾,不掩盖问题”,体现出强烈的问题意识和忧患意识。看看现在的主流媒体,哪天没有批评报道?中纪委网站频频曝光违法违纪案件,真可说让人目不暇接。十八大报告将舆论监督与党内监督、民主监督、法律监督并列,提升到新的高度。问题是,在网上发表意见的每一个人,是否准备用客观、理性与公正去拥抱这一份信任和期许?如果只是为批评而批评,或者用表演式批评为自己“涨粉”,甚至除了批评不再容忍任何别的声音,这样的心态正常吗?健康吗? 如果在我们的身边,越是负面、片面与偏激越能收获喝彩,而正面肯定、理性爱国的声音却受到围攻,这样的舆论生态不仅可悲,而且可怕,因为这会导致思想领域的劣币驱逐良币,造成集体性的认知失真。在错综复杂的社会转型期和改革攻坚期,形形色色的“过激”与“片面”,最终只会撕裂共识、扰乱人心。今天的中国比任何时候都需要“去极端化”,不管是“右”的思潮还是“左”的倾向,都是噪音杂音,绝非我们时代需要的“好声音”。那种认为中国只有全盘西化才能找到出路的观点,无疑是错误的;那种认为所有问题都是改革所致,因此反对改革开放、希望重回“文革”的主张,同样是错误的。实践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中国走在正确的道路上,各种极端思潮都偏离了中国发展进步的正道与主流,注定行之不远。看到成绩,才有发展的信心;看到问题,才有改革的动力。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一定迎来更加光明灿烂的前景。 这是进步的时代,进步中有落后的纠缠;这是光明的中国,光明中有斑驳的阴影;这是希望的春天,希望中有艰辛的挑战。在容纳了这种二元存在的现代化进程中,我们需要张开双臂拥抱进步、光明与希望,为好声音喝彩,为正能量点赞!(李存义) |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让文化民生成为治理追求
已是最后一篇
-
让文化民生成为治理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