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事业与家庭的平衡点,不应只是年轻母亲们应做的事,也应成为每个年轻父亲的必修课 《爸爸去哪儿》节目取景新西兰,几乎引起当地舆论的轰动,鉴于中国已经是新西兰的第二大国际游客来源国,这样的旅游营销确乎是一件“用钱都买不来”的好事。 然而,这个在美国媒体看来“推动向家庭伦理的回归”的节目,在新西兰却“见惯不怪”。新西兰是历史上第一个给予女性选举权的国家,95%的新西兰父亲愿意分担家务、照看孩子,连橄榄球比赛现场都能见到许多抱着孩子的男人。 不过,这样的国家还是太少。今夏的两部婚恋电视剧,日剧《昼颜》直击丈夫待妻子如冰箱摆设一般的冷漠现实,美剧《满足》则聚焦中年夫妻经营婚姻的不易。在“父权社会”特征依然凸显的当下,父亲沦为儿童成长中“醒目的缺席者”,自然是许多国家的共性话题。 今天的女性,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也有不错的经济收入,早已不必再把婚姻当做穿衣吃饭的抵押物,但能否进一步摆脱家庭的牵扯,却依然是个时代之问。有人计算了下,爸爸一年付出的家庭劳动价值只有妈妈的1/3。虽然也有像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艾丽丝·门罗那样养孩子做家务和写作两不误的女强人,但对大多数的母亲而言,一肩挑两担显然是难以承受之重。毕竟,不是每个丈夫都能对妻子说出“你是总指挥,我是总干事”的话。 但事情也在起变化。过去10年间,澳洲全职爸爸数量翻了一番;英国在2010年就已经约有1/6的家庭,经济来源于母亲一方;美国承担孩子主要照看者角色的“奶爸”数量,已经达到200万人。数据或许还不够形象,生活中的小细节更能说明问题。韩国的男士洗手间中出现了婴儿尿布更换台,美国的沃尔玛超市考虑增设便于奶爸结算的“男士通道”,芭比娃娃也推出让父亲与子女一起玩的建屋积木系列……奶爸这一群体的崛起,已然汇聚成冲破社会性别固化的一江春水。 男性在社会中的统治地位,正如美国作家汉娜·罗辛新著《男性的终结》的书名所述,正在走向终结。虽然尚无法断定女性会是全球“性别战争”的获胜者,但女性已经在越来越多的行业中崭露头角,也越来越在家庭分工上有了更多话语权。“照顾好孩子才是好男人!”无数妻子敢于喊出现代社会的文明与伦理吁求。 回头审视“爸爸去哪儿”的问题,父亲必须“亲临”儿童教育第一线吗?教育学和社会学上的道理不必再赘述,想想网络上疯传的达芬奇、莫扎特、安徒生等名流和他们父亲的故事,就能够醒悟“养不教,父之过”的道理。男人带孩子真的难为情、没时间吗?看看贝克汉姆、威尔·史密斯等明星大腕,连出席社交活动都不忘带上孩子,显然不完全是为了耍帅。与妻子共同分担抚养和教育孩子的义务,是对孩子的负责,更是对妻子的尊重。找到事业与家庭的平衡点,不应只是年轻母亲们应做的事,也应成为每一个年轻父亲的必修课。 有机构曾专门研究过女性辞去工作回归家庭的现象,得出结论是:善于理财、精打细算的家庭主妇创造的价值,抵得过职业女性的薪金。假如家务劳动真有那么大价值的话,男性家庭成员,是不是也不应游离于创造家庭价值之外?(李斌) |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校园资源 要开放更要持久
已是最后一篇
-
校园资源 要开放更要持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