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一个素未相识之人,你会借钱给他吗?当然“不”。但是,如果你看过他生活与工作的记录,知道他的知识结构、消费习惯,了解他良好的信用档案和资金去向,或许你不会介意借钱给他——大数据时代将人与人之间的借贷变为可能,而要将这种可能变成美好的现实却离不开征信这把“金钥匙”。 日前,央行首批允许芝麻信用管理有限公司、腾讯征信有限公司等八家机构开展个人征信业务准备工作。而此前,我国提供个人征信服务的“正规军”只有央行征信中心及其所属机构。此举意味着,国内的个人征信市场化的闸门正式开启,而征信业又将演绎怎样的嬗变? 征信业走向市场化 在美国,信用实质上已经成为一种商品。遍布美国的个人征信机构和追账公司等都以盈利为目的向社会提供有偿服务,完全实行市场化运作。由于多年的充分竞争,目前美国全国性的信用机构仅有三家。这三家公司对全美消费者的信用状况进行调查记录,然后通过公司建立的庞大数据库将信用报告有偿传递给全美各地的合法用户。不仅银行等金融机构可以通过信用报告了解客户的信用状况,包括雇主、房东等也会在与个人签订相关合同前查看其信用记录。 “征信是一个商业化、市场化的行业,社会征信机构的放开是我国推进市场化改革,推动金融业向民间资本放开的一项重要举措,有助于提高信息征集的全面性、准确性和差异化,对提高征信效率、促进行业竞争、完善社会征信体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中央财经大学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表示。 信用记录可以管理风险,为交易双方提供便利,节省时间,降低成本和避免损失。长期以来,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或个人的放贷都受制于信息的不对称,由于缺乏较为完善的信息支持,很难准确评估风险,并由此带来“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看来,放开征信市场可以引入多元化竞争,将各类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纳入到信用记录中来,填补原有信用体系的空白;更重要的是,随着互联网新交易、支付方式的兴起,新兴经济活动中更多有价值的信息可以通过社会征信机构收集起来,从而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征信体系,满足不同层次金融机构的需求。 “放开征信市场为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了便利,其评估客户信用情况及风险控制的成本将显著降低。原来到银行贷款要看是否有抵押,现在银行可能会为信用好的个人发放更多的信用贷款,提供更多的融资机会。但对那些原本信用不好的人来说,其借贷等行为无疑将进一步受到限制。”曾刚认为,总体上,新政策将进一步加强全社会的信用约束,降低道德风险。 海量信息将纳入征信记录 数据显示,截至去年10月底,我国征信系统收录了1963万户企业及其他组织和8.5亿自然人信用信息。 在郭田勇看来,传统央行的信用记录主要来自商业银行系统和线下,而来自互联网的信息包罗万象,既有线下数据,也有线上信息,既有借贷等结构性数据,也有习惯、喜好等非结构性数据,对这些痕迹进行整合,无疑将形成更加全面而准确的信用报告。 据悉,目前央行个人信用报告主要内容是个人身份信息、银行信贷记录、逾期记录等,且只有在银行有过借贷行为、办理过信用卡的人在征信系统里才有信贷记录,内容较为单一。在企业信息征集方面,目前针对国内大中型企业征信服务的市场格局相对稳定,但针对小微企业征信服务的市场还不成熟。 “对于不少国内网贷平台来说,信用审核是一个巨大难题,目前央行的征信数据不对这些平台开放,但即使开放,央行数据只是最基本的信息,不能完整地呈现出一个人的信用状况,不能直接帮助平台作出信贷决定。”网贷公司金信网首席运营官安丹方告诉记者,央行放开个人征信系统,可以让非金融机构的数据信息包含进来,包括互联网公司的客户数据,个人网上购物数据、社交数据以及各种生活化数据等。这些数据不仅使得一些从未有借贷行为的人有了征信数据信息,也可以进一步降低网贷平台的线下征信成本,有效防范风险。 互联网的发展让人的行为变成24小时可记录,而且相比传统征信业数据范围更广,种类更多。据了解,阿里巴巴旗下芝麻信用管理有限公司日数据处理量在30PB(数据存储单位,1PB约为4000亿页文本)以上,相当于5000个国家图书馆的数据总量。 郭田勇认为,征信市场多元化是必然趋势,要逐步构建以央行征信系统为主,市场化征信机构为辅,但商业化需求起主导作用的征信体系。“一些大型互联网企业,积累数据很多,有优势做征信;也有助于解决由于小微企业信息不对称形成的融资难、不良率高等问题。”郭田勇说。 郭田勇认为,央行征信中心与各社会征信机构不会产生竞争。“未来央行征信中心将逐渐成为国家基础信用信息库的一部分,依法收集公民个人的信用记录,并向法律规定的合格使用者有偿传播信用报告,而不是商业性机构。”郭田勇表示。 信息从哪儿来到哪儿去 显然,贷款1万元与贷款100万元所需的信用记录是不同的。在国外,一些金融机构发放大额贷款时,为准确了解企业的情况,往往要从多家征信企业处购买海量信息,仅调查周期就要数月,以期形成更加全面而真实的信用报告。在这过程中,那些独家的、差异化的信息无疑具有更大的价值。 数据显示,去年前10个月,我国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的查询量分别达8398万次和3.27亿次。根据相关预测,中国个人征信市场空间为1030亿元,而目前个人和企业征信的总规模仅为20亿元。业内普遍认为,随着征信机构的多元化,征信市场将迎来快速发展的黄金期,征信业的竞争也将日趋激烈。 那么,未来是不是谁都有权付费购买他们想要的信息?“征信信息怎么采?哪些信息可以采?采完信息在多大范围内可以转让?这些都必须有准确而科学的界定,并对征信企业进行严格的监管和规范。”郭田勇判断,目前央行批准8家机构开展征信业务准备,央行也应该在准备之中,适当时候会推出针对征信机构的规范政策,以确保征信信息的合理使用,维护居民和企业信息安全。 在谈到互联网征信监管时,央行研究局局长张健华曾撰文指出,要加大征信市场监管力度,严厉打击假借“征信”之名进行的非法信息采集活动;要明确互联网金融征信的数据采集方式、范围和使用原则,建立互联网金融企业信息采集、使用授权和个人不良信息告知制度。同时,要大力推进身份认证、网站认证、电子签名及数字证书等安全认证,落实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完善内控制度,防止内外勾结导致信息数据泄露。 由于法律不同,目前世界各国在采集哪些信息上的规定也各有不同,譬如美国法律就规定居民个人的就医记录不允许采集。“长期来看,征信信息从哪儿来,用到哪儿去等制度安排还要以立法的形式进行保障。目前我国市场化征信体系还刚刚起步,达到健全与完善的程度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曾刚指出。(记者 温源) |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教育均衡之路的喜与忧
已是最后一篇
-
教育均衡之路的喜与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