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走出去”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通畅的渠道,更离不开好的产品。 以往,在人们的印象中,中国文化“走出去”主要是那些以文化交流的形式,把我们引以为豪的文化“送出去”,像递出一张漂亮的名片;而今,随着中国对外文化贸易的规模不断扩大,“卖出去”逐渐成为“走出去”的另一个有效途径。 “送出去”与“卖出去”,这两条渠道其实并行不悖。递出一张漂亮的名片,把当地人的关注度转化为商机,降低了出口企业打开当地市场的营销成本;把优秀的文化产品卖到海外,通过商业行为传递的同样是中华民族的精气神。政府和企业各司其职,“送出去”和“卖出去”也会发挥各自的能量。 要知道,打开一个国家的市场并不容易,“卖出去”的宾语应该是优秀的文化产品。不可回避的是,在国内市场竞争尚不充分、赚国人的钱尚有困难的背景下,对大多数企业而言,“卖出去”还显得有些遥远。 2014年,中国票房离300亿元只是一步之遥,上映的308部国产影片中,叫好又叫座的仍不多,反而出现口碑越差、票房越好的咄咄怪事。虽然,荧屏上各种综艺节目一个赛一个热闹,但细究其模式版权,却大都购买自国外。 一方面是消费者日益爆发的文化需求、不断提升的文化品位,另一方面是挖掘还不够充分的市场、提升空间仍然很大的产业。落差如何弥补?或许,对于一些尚在起步阶段的文化企业来说,只有脚踏实地、尽快提高水平,制作出优秀的文化产品,才是正道,也会为将来“卖出去”铺路。 几年前,在威尼斯旅行,水城盛产面具,集市里琳琅满目。但令人惊讶的是,很多摊位的显著位置,都用大字写着“NOT MADE IN CHINA”(并非中国制作)。在这座著名旅游城市,绝少见到精美的中国文化产品,连模仿也因粗制滥造而被当地人急不可待地撇清关系。走在威尼斯街头,不少中国人面露尴尬。 去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对外文化贸易的意见》提出,到2020年,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外向型文化企业,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产品,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品牌。目前来看,这个目标依然任重而道远。 远方固然美好,但实力不济,终究无法远航。蕴藏文化、传递精神、符合流通规律的文化产品,才能跨越障碍,让国外消费者买账。(巩育华) |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简政放权岂能一放了之
已是最后一篇
-
简政放权岂能一放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