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参与上海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谁拥有一流的创新人才,谁就拥有了科技创新的优势和主导权。作为中国最大的经济城市,上海要瞄准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就必须牢牢把握世界科技进步大方向、集聚全球人才大举措。
上海的“人才20条”,对海外来沪人才尤其是来沪外国专家的各项定居政策有了较大突破,在外籍专家入境入籍、留学生就业等方面大胆尝试。对科技成果处置权、使用权、收益权、持股权等长期难以落地之难题,首次作出最高科研团队可分享收益70%的明确规定。这些堪称大胆的突破,在国内尚无先例可循,殊为不易。
“鱼无定止,渊深则归。”要使创新创造之才集聚,首先要营造识才纳才聚才的良好生态。基于这样的认知,中关村人才管理改革实验区、粤港澳人才合作示范区、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上海、广东、天津、福建等地的自贸区建设,无不把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放到突出位置,重点冲破思想观念障碍,打通人才发展的体制关卡,最大限度地调动了人才积极性。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人才发展环境越来越好,但深层次体制机制壁垒日益显现,政策创新需求变得愈来愈迫切。这也就决定了我们的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绝对不是零敲碎打的政策“补丁”。从实践上看,上海、北京、黑龙江、浙江、安徽、宁夏等地的改革举措,也都是从整体环境布局,以人才政策突破和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在人才引进培养、股权激励、成果转化、创业孵化、创业融资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调整与突破。
人既尽其才,则百事俱举。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强大的科技创新支撑,也比任何时期更加渴求人才。希望各地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切实在人才体制机制、培养使用上深化改革、锐意突破、善于创新,确保人才“来得了、待得住、用得好、动得动”,真正使“人才引擎”释放出澎湃动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宏伟目标提供坚实的智力支撑和不竭的创新动力。(王昊魁)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做群众的贴心人 筑牢国家善治基础
已是最后一篇
-
做群众的贴心人 筑牢国家善治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