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展望中国经济的光明前景
新华社北京9月16日电(新华社评论员)“世界向东看”,中国经济的一举一动总是牵动世界目光。观察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判断其走向,展望其未来,无疑是个富有吸引力的课题。
日前,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宏观数据显示,8月份,工业生产增速略有回升,出口降幅收窄2.8个百分点,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19.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0.8%。尽管一些指标有波动,但稳中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经济运行出现更多积极变化。不久前结束的第九届夏季达沃斯论坛上,“中国经济前景依然光明”,成为国际国内人士的普遍共识。
人们也注意到,近期国际金融市场动荡,面对中国经济出现增速放缓、股市震荡、汇率波动等情况,国际上一些媒体频频“唱空”“唱衰”。事实与共识面前,这些论调自然站不住脚。如果明辨的眼光至为关键,那么拨开误解的迷雾,也是看清前路的需要。
一位经济学家曾感叹:能解读中国经济改革的人应该荣获诺贝尔奖。的确,读懂中国并非易事,读懂中国经济更需要花费些气力。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增长动力和下行压力并存,调整与阵痛同在,亮点和难点交织,发展的局面从未像今天这样错综复杂。“苟不观其全而会其通,往往有激于一偏之弊。”面对这样一个巨大而复杂的经济体,以“定时器思维”来观察,难免有刻舟求剑之谬;不驱散偏见的阴云,更会陷入盲人摸象之窘。透过表象看实质、把握纷繁看趋势,才能在变幻的时代风云中,感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中国定力,展望“长风破浪会有时”的发展前景。
中国定力是一种战略定力。作为发展中大国,中国发展要有一定的速度,但追求的是没有水分、有质量、可持续的速度。面对短期经济增速的波动,中央坚持用历史的眼光,看阶段、看大势、看长远,不为一时起伏所扰,牢牢把握经济新常态这一发展大逻辑,扎实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从容自信地推动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稳步前进。
中国定力也是一种调控定力。尽管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但中国没有超发货币,不搞大规模强刺激,而是通过定向调控、相机调控、精准调控科学施策,牢牢守住风险底线,又留出后手、谋势蓄势。事实证明,党中央具有驾驭复杂局面、处理复杂问题的高超智慧和能力,中国制度优越性明显,这正是中华号巨轮穿越风浪、行稳致远的压舱石。
中国定力,折射出发展的底气。今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增长7%,这个增速,不仅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位居前列,而且含金量较足。7%的背后,是服务业已占GDP“半壁江山”,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60%,高技术产业增长强劲,绿色经济方兴未艾。新的增长点正在加快孕育并不断破茧而出,新的增长动力正在加快形成并不断蓄积力量,表明在动力切换中,中国经济增长更具可持续性。“风物长宜放眼量”,今天的中国,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蕴含巨大市场需求,全面深化改革大潮激荡,13亿中国人追求幸福的脚步驰而不息。有韧性好、潜力足、回旋空间大的基本特质,有“四梁八柱”的坚实支撑,有潜能和优势的不断释放,中国经济必将长期向好、越来越好。
“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越是把目光放长远,越能在转型之变、成长之痛中发现未来。“长期来看,中国代表着前所未有的机遇。”苹果公司首席执行官蒂姆·库克的感言,道出了国际上越来越多人们的理性判断。上半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为30%左右。以扩大开放促进深化改革,融入世界的中国,绝不是世界经济风险之源,而是世界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中国的发展,必将带给世界更多信心与机遇。
观察一个时代,可以从细节入手。中关村“创业咖啡”飘出的香味,网络店铺不断增加的订单,“下海者”拿到执照时的笑容,流水线上忙碌的身影……正是亿万人的智慧和勤劳,才开掘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热潮,创造了一个活力四射、充满希望的中国社会。放下偏见滤镜,把准时代脉搏,就能看到一个真实的中国,发现真正的“中国秘密”。
有句话说得好,要看日出的人必须守到拂晓。回首中国经济走过的历程,每一次转型与突破,无不得益于攻坚克难,无不功成于坚持不懈。站在新起点上极目远眺,新的曙光已经显现,新的征程已经开启。未来,永远属于有远见的人们,属于朝着梦想坚定进发的人们。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能人”也要防腐败
已是最后一篇
-
“能人”也要防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