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策》中有篇《邹忌讽齐王纳谏》的名作,值得反复重温。齐国大臣邹忌发现,自己明明不如城北徐公美,但妻子出于偏爱,侍妾出于惧怕,访客出于讨好逢迎,都说邹忌比徐公美,如果沉浸其中而不自知,则所受蒙蔽甚矣。
邹忌所遇,在今天也多有存在。一些公职人员,仰领导鼻息办事、看领导脸色说话,多有阿谀奉承,讲真话、敢批评的同志反成另类。如此一来,逢迎之风渐起,导致政治空气污浊。一些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习惯于自己说了算,大搞“一言堂”“一支笔”,尽管组织纪律要求“重大事项须集体讨论决定”,但在不少地方是徒陈空文。听不到不同意见,重大决策、重大事项怎能保证万无一失?
批评比赞扬难开口,批评也比赞扬难接受,这是人之常情,但正因为批评的稀缺,更凸显批评的价值。哲人有言:“最能保人心神之健康的预防药就是朋友的忠言和规谏。”人无完人,听取别人意见是改过迁善的前提。邓小平同志也曾指出过:“一个革命政党,就怕听不到人民的声音,最可怕的是鸦雀无声。”政党是这样,个人也是这样。对领导干部而言,广开言路、多纳谏言、多交诤友,既有利于提高干部个人素质、防微杜渐,也有利于掌握实情,科学决策和行政。
“嘤其鸣矣,求其友声”。交朋友是人的情感需要,但朋友不是多多益善,而应择善而交、择言而听、择事而行。陈毅元帅曾有诗云:“难得是诤友,当面敢批评”。批评是化腐去疾的利器,诤友是点拨警醒的良医。不论是直言相劝,还是促膝长谈,诤友的价值就在于帮其改错、促其进步。很多领导干部的言行不慎或违纪违法,多发生在“八小时”之外,如果身边能多几个诤友咬咬耳朵、扯扯袖子,而不是互通款曲、同流合污,守住底线、不碰红线岂会困难?于此而言,多交诤友,应成为干部的一个价值诉求。
领导干部因为工作特殊、地位特殊,很多人巴不得成为领导干部的“身边人”,为的就是“投其所好、谋己所需”。这样的“朋友”要么藏匿于官场同僚间、活跃于商圈和社会上,要么就在自己的亲朋好友中,他们期盼的是挪公家之权,肥一己之私。在他们那里,听不到政失政弊和民间疾苦,也听不到肺腑之言和慷慨之词,能得到的只是“镁光粉”和“迷魂汤”。不少落马官员在忏悔时都不约而同提到,自己听不到不同意见,更少遇到直面的批评,因而愈发为所欲为。一些人甚至感慨:“是朋友把自己抬进监狱的!”此中深刻教训,讲的就是净化“朋友圈”的重要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正风反腐的凌厉之势,吹走了政治生态中的雾霾,改观了党内存在的批评和自我批评不彰、溜须拍马盛行的问题。诚然,党内关系正常化、批评与自我批评经常化,需要严密制度的保障,但也离不开每个人的信守和践行。领导干部作为“关键少数”,能不能包容异见与不同声音,有没有闻过则喜、洗耳恭听的风度,直接影响着“局地小气候”的风向。领导干部主动放下架子、蹲下身子,察实况实情,听诤言谏语,不仅有助于自我纠错,也能帮周围人走出“批评上级怕穿小鞋,批评同级怕伤和气”的心理困扰。
“我有几个诤友?”各级干部不妨扪心自问,更当听逆耳忠言而立改力行。(赵振宇)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教师和家长为何对体罚“是非不分”
已是最后一篇
-
教师和家长为何对体罚“是非不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