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践意义
发表时间:2015-12-11   来源:光明日报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含有系统而独具民族特色的教育理论体系,它重视伦理价值取向,强调德智统一,以德统智。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应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习总书记的讲话深刻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国现代转型过程中的积极意义和宝贵价值,也确立了中国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的重要地位。

  在教育目标上,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四有”新人,这与儒家“文质彬彬”的“君子”教育培养目标有不少共同之处。儒家基本精神是“仁义”“仁者爱人”。儒家从他人、国家、民族的高度来定位“君子”,提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主张“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修己以安人”,提出“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兴”的育人理念,充分体现了以德为先的精神。当前高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就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树立良好的政治素质、积极的人生态度和远大的理想抱负。

  在教育内容上,传统文化中也含有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素质。“内圣外王”被中国古人视为最高的人生境界。“内圣”是加强修养、完善人格,“外王”是以德治国,而为了“治国”必须“修身”。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教育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勇于担当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积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没有理想信念,就会导致精神上‘缺钙’。”“只有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才能最终成就一番事业。”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自强不息、奋发有为的精神。中国传统文化中“刚健有为”的进取精神可以为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参考和借鉴。《周易》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张载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些都鲜明而生动地阐明了古人的人生态度和思想境界。现在的大学生,独生子女居多,成长环境比较顺利,不少人缺少艰苦奋斗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应大力加强理想信念教育,让他们树立不断奋进的信念。时代需要诚信,社会呼唤真诚。“诚信”是传统文化中最根本的道德范畴和价值取向,是做人的基本要求。孔子教育学生的“四教”中有“忠”和“信”,孟子有“信于友有道”,要求真诚待人、言行一致、恪守诺言。当前,针对社会上存在着诚信缺失等现象,高校思想教育应大力宣传古人的诚信友善精神,鼓励讲信用、讲信誉。传统文化重和谐,古人主张把和谐作为处理人与人、人与集体和国家之间关系的价值原则。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和”是一种理想境界,而达到“和”的手段和途径则是“持中”。“贵和持中”的理念,仍应继续发扬。高校思想教育应教育学生客观理性对待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正确冷静处理遇到的矛盾和问题,积极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

  在教育方法上,传统文化强调“慎独”和“自省”,注重慎独自律、省察克治的修身之道。高校在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加强自身修养时,应培养其自律意识和道德反省能力,形成遵守社会公德和国家法律法规的内驱力,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儒家强调内心的反躬自省,《论语》讲“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曾子讲“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帮助学生筑牢内心防线,增强自我辨别是非的能力。中国古人特别重视环境的影响。《荀子》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晏子春秋》讲“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生动而贴切地揭示了外部环境对人的成长的重要性。大学教育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提供一种氛围、一种文化熏陶。大学生长期生活、学习在健康的环境里,耳濡目染,自然而然就具有了这所学校独有的文化特质、处世风格和文明素养。所以,必须重视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创造充满正能量的环境,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品行。另外,像“知行合一”和“因材施教”也是古今共同的教育原则。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通过各种途径获得的知识和经验,切实付诸实践,才能演变成自身的素质和修养,才能发挥知识改变人生的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按照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和目标追求,区分不同的教育对象,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

  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探求二者最佳结合点和实现途径。首先要改革课堂教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在吸引力上下功夫,让学生愿听愿学,学后有收获有提高。其次,要提升教师素质。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只有教师的整体素质得以全面提升,在学生心中树立起良好形象,学生内心才会产生仰慕心理,“亲其师,信其道”。再次,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一方面加大教育引导力度,使其认识到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精神基因;另一方面,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他们参与到传统文化教育中来。最后,应营造传统文化教育的良好环境氛围,大力组织以传统文化教育为中心的校园文化活动,以“互联网+”为平台,运用先进的传播手段,让传统文化的魅力时刻影响熏陶学生,帮助其成长。(作者张作祥系青岛大学科学教育学院)

上一篇:
  • 已是第一篇

下一篇:
责任编辑:贾 玉韬
分享到: 
在线评论
用户昵称:   匿名 在线评论选件用户手册     请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验证码:           查看评论
留言文章地址:http://comment.wenming.cn/comment/comment?newsid=3014457&encoding=UTF-8&data=AC3_OQAAAAcAAE5cAAAAAQA_5Lit5Zu95Lyg57uf5paH5YyW5Zyo6auY5qCh5oCd5oOz5pS_5rK75pWZ6IKy5Lit55qE5a6e6Le15oSP5LmJAAAAAAAAAAAAAAAuMCwCFBl_aPmWQ0kTPruw7J6IwxPyoU_WAhRglXT2gZ-Yr02UXmJbW6YAl6Yd6g..
留言查看地址:http://comment.wenming.cn/comment/comment?newsid=3014457&encoding=UTF-8&data=AC3_OQAAAAcAAE5cAAAAAQA_5Lit5Zu95Lyg57uf5paH5YyW5Zyo6auY5qCh5oCd5oOz5pS_5rK75pWZ6IKy5Lit55qE5a6e6Le15oSP5LmJAAAAAAAAAAAAAAAuMCwCFE5KMO1eG3q61Q-JTKbmWJcZo5npAhR-4R5nRnO3dV-PML7t_weLZVtQ0A..&siteid=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