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日前对文物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增强对历史文物的敬畏之心,树立保护文物也是政绩的科学理念。
文物是历史和文化的现实载体,具有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的不朽价值。一提到西安,人们就会想到兵马俑;一提到北京,人们就会想到故宫、长城;一提到武汉,人们就会想到黄鹤楼、古琴台……中华民族拥有厚重的历史文化,众多文物和文化遗址分布于各地,几乎每一座城市都建有博物馆,都有溯源上千年的文物示人。
文物和文化遗址奠定的是一座城市的文化基调,彰显的是一个地方的文明厚度。正因为如此,近年来各级地方政府都加强了对文物的保护。但也要看到,仍有一些地方认为文物保护花费巨大,不容易出成绩,“不能算政绩”,文物保护的财力、物力、人力投入不足。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结果显示,我国已登记不可移动文物76万多处,其中17.77%的保存状况较差,约4.4万处文物已经消失。文物是历史的沉淀,一旦毁灭再难复得。“增强对历史文物的敬畏之心”“树立保护文物也是政绩的科学理念”,对于少数地区文物保护中存在的思想认识问题和发展观上的错误导向,这也是一种警示。
文物保护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是不朽的政绩。文物保护补偿机制、干部考核评价制度等配套机制也应快步跟上。国务院日前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将文物保护纳入官员考核指标,并将终身追责”,各地应据此完善细则、坚决执行。让文物保护也像环境评价一样,具有一票否决之效力。
“历史是人民的历史,文物是全民的文物。”保护好文物,需要各地党委政府的持续高度重视,需要文物保护工作者的专业素养、认真精神,同时也离不开公众的积极参与、密切监督。各方面相互补位、共同努力,才能逐步扭转一些人的错误认识,让中华文明根系永存、枝繁叶茂。(李思辉)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拾金不昧 不必突出“农民工”标签
已是最后一篇
-
拾金不昧 不必突出“农民工”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