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洛阳市洛龙区李楼乡夏村的麦田刚过扬花期,丰收在望。按照裴先峰绘的图找到这里时,他的母亲陈月玲已经等在村头。“一亩多麦田,孩子他爸打理着,我在村里的私人服装厂打工。”几丝白发已爬上这位53岁母亲的双鬓,“先峰知道俺们挂记,出国前专门给我买了手机,发短信、打电话报平安,还视频过两回呢!”
十几天前,在约旦工作了14个月的裴先峰刚刚回国,就被公司安排到了新的岗位:中国石油天然气一建公司焊接研究培训中心。新的岗位距夏村也就20分钟车程,而从农村走出来,裴先峰跨越了一道道难关。
2006年,长子裴科峰的大学录取通知书和次子裴先峰的高中录取通知让他们的父母犯了难:两个孩子同时升学,家里负担不起。望着一筹莫展的父母,16岁的裴先峰主动提出:哥哥去上大学,自己打工。
听邻居说,中油一建在洛阳市南郊有所国家重点技校,凭着一手好木匠活撑家的裴长松铁了心:再难也要让孩子学一门技术。2006年9月,裴先峰以高分考入中油一建技校焊接专业。
三年的时间里,裴先峰从入校时班里的中等水平到同年级中最早通过考核领到焊接中级资格证;两年里,在完成中国石油庆阳石化年300万吨炼油工程搬迁改造任务中,从克服恐高症开始,最快实现从技校学生到技术工人的转型。2011年10月,在国际技能和技术培训的顶级赛事第41届世界技能大赛上,他高分夺得银牌,成为中国得此奖牌的第一人。
让裴先峰记忆深刻的有这样一个情节。“那是在伦敦参加第41届世界技能大赛时,主办方宴请各国参赛选手。其间,不少国家的参赛选手开始大声地唱歌。韩国、英国、加拿大等国家参赛人数多,歌声很洪亮,而我们的代表团仅有6名队员,人数上就逊了一筹。正有点发愁呢,旁边的香港选手冲我们招手微笑,这下好了,加上香港的十几名选手,我们的气势一下子就上去了,大家一起唱国歌。”裴先峰说。
曾经吃过多少苦,不记得了;获得过多少奖项,记不清了。忘不了的是一个又一个老师和师傅:王爱萍、李淑贞、刘进厂、曹遂军、董留寨……“没有他们,我啥也不是。”裴先峰说,“焊花点亮青春梦想就是最好的家书。”(记者崔志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