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作为世界现代化历史潮流的组成部分,有赖于世界文明的背景参照,同时也有赖于我们对自身民族文化传统进行富有现代意义的弘扬,有赖于我们对20世纪以来人类的文化实践精神和发展意识的能动消化吸收。
人文学术研究与时代的关系也许是一个常忆常新的话题。较之于自然科学,人文学术研究具有更为强烈、鲜明的价值关切。任何标榜“纯学术”的研究,如果失却了价值承诺,定不会有长远的生命力。
今天的中国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现实,机遇与挑战并存,一系列发展实践的问题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去研究与思考。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中指出:“我们要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既向内看、深入研究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课题,又向外看、积极探索关系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既向前看、准确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趋势,又向后看、善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这很好地回应了学术研究与时代生活的关系。
首先,我们的理论研究要“向内看”,直面当代中国的社会实践问题,即要有问题意识,不应只把学科建设本身当作目的。理论研究的活力源自我们生存的历史境况,它属于或深入于我们的存在世界本身,其核心是价值选择的合理性。所谓问题意识,就是面对当代社会生活现实,不但要看到其发展的合理性和必然性,更要看到其对于新的历史时代而言的不完善和不合理性,看到其发展中的问题,进而立足于时代的高度,通过对文化的不合理性的批判,达到一种新的价值理想的确立。
例如,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目标,但是越接近这一目标,我们越应对社会发展作出科学分析和形势判断。尤其是在理论研究层面,需要准确把握我国经济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阶段性特征,准确分析可能给我们的社会生活带来怎样的影响,这就需要社会科学工作者自觉“向内看”,准确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趋势,不断实现理论创新,探寻出一条可行的现实路径。
其次,我们的理论研究要“向外看”,即面对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世界新格局,积极地去探索和应对关系人类前途命运的各种重大问题。今天,世界已经是一个“人类命运共同体”,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者应当以关心人的生存和发展作为前提,对中国与世界互动发展特征有清晰的认识和把握,进而培育一种以应对人类共同挑战为目的的全球价值观,并逐步获得国际共识。
我们只有在一些重大的关乎人类命运的问题上作出有建树的回答,才能切实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提高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向世界展示“文化的中国”和“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彰显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体现中国价值与中国智慧。
在这个社会转型与变革的年代,求解社会难题不能简单套用传统文化模板或经典作家语录。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作为世界现代化历史潮流的组成部分,有赖于世界文明的背景参照,同时也有赖于我们对自身民族文化传统进行富有现代意义的弘扬,有赖于我们对20世纪以来人类的文化实践精神和发展意识的能动消化吸收。中国学者今天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应该“内外兼修”,方能不辜负这个时代。
只有通过直面中国问题、破解社会矛盾,不断推进话语体系的建设与创新,才能真正实现经济增长与社会文化进步的有机统一。我们相信,这一伟大的历史实践必将促成哲学社会科学理论体系的丰富和发展,符合中国实际、概括中国理论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也将应运而生。(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邹广文)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该保护的不仅是“文保单位”
已是最后一篇
-
该保护的不仅是“文保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