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理论研究 加强文保宣传 2000年,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通过的《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具有重要的意义,反映了当时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整体水平。《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包括准则文本、准则阐述和案例阐释三部分,对反映中国文化遗产特征的“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基本原则进行了清晰的定义,同时也对文物古迹保护工作程序提出了明确要求,指出:调查、研究评估、确定保护级别、制定规划、实施保护规划、总结调整规划为中国文物古迹保护的基本程序,当前文物古迹保护的方案制定和管理都是按着这个流程来进行的。 由国家文物局主办的“无锡论坛”分别对文化遗产保护领域中出现新的遗产类型的价值认识、保护方法和实践案例进行了研讨,有效地推动了我国工业遗产、文化景观、20世纪建筑遗产和文化线路保护工作的开展。 2007年,由国家文物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国际文化财产保护与修复研究中心、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共同主办的“东亚地区文物建筑保护理念与实践国际研讨会”,以及2008年召开的,也是作为2007年会议的延续关于建筑彩画保护的国际研讨会,则强调了文化传统在保护中的作用和意义。这两次会议也是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对世界遗产保护事业的贡献。 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不仅需要在理论上深入研究,还要把握机遇,加强文保宣传。近年来,“文化遗产日”的出现促进了大家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了解,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日益关注,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社会反响也较为强烈。通过对遗产日活动的参与,使社会民众逐渐认识到保护遗产不再仅仅是专业领域的问题,而是一个社会性问题,这是很大的突破。 加强社会参与 提升社会的保护认识 文化遗产保护是对人类可持续发展资源的保护,是全社会的共同事业,只有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和参与才能真正实现文化遗产保护的目标。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名村(镇)、历史街区的保护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都促进了全社会对文化遗产认识,也在更大的范围内促进了社会对文化遗产保护的参与。 产业遗产的保护影响了工业城市转型过程中城市特征、城市文化的重塑。沈阳是我国最重要的重工业基地之一,近年来,在工业遗产保护上取得较大进展。当地将铸造厂空间作为公众活动场所,在保护工业遗产时,不仅保留了工业的设备、产品等物件,也保护了许多能够反映那个时代人们工作、生活的遗存,如出勤表、家具、椅子等,这些遗存真实、完整地展示独特工业文化氛围。沈阳的工人村生活馆,对不同家庭在不同时期生活场景的再现,使今天的人们能够真切地去感受、重温那个时代的生活。沈阳的劳动公园,把沈阳劳动模范的形象用浮雕的方式表现出来,使他们创造精神财富能够成为今天沈阳城市性格的重要组成部分,让这种文化精神得以传承和延续。 国家考古公园的建设、城市历史景观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化空间的保护、文化线路的保护等都将对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发展产生影响。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化空间的保护,强调了文化空间和文化活动共同的保护与传承。要正确理解文化遗产价值的深刻意义,文化遗产只有融入当代生活,才能保持其生命力,两者相辅相成,才能促进文化的延续和传承、发展,这也是文化遗产保护发展的趋势。 文化遗产保护的发展正经历着从类型到主题,从历史到文化,从散点到体系,从专业到社会的发展,文化遗产保护的核心问题是让社会发展得更好。文化遗产的保护将促进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不断改善。(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中心 吕 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