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闹社火** 初十刚过,十一二三的时候,百戏社火便搬演开来,走街串巷,穿村越寨,直闹到十六七。不仅闹的时间长,闹的名目也多,明人刘侗、于奕正在《帝京景物略》中指出有鼓吹、杂耍、弦索:“鼓吹则橘阳律、撼东山、海青、十番,杂耍则队伍、细舞、筒子、斤斗、蹬灯、踢梯,弦索则套数、小曲、数落、打碟子。”到清代,这类杂戏更多。[详细] (通草画)广洲元宵习俗:舞龙 舞龙场面有五名壮士,他们个个身强力壮,裸露手臂,前后各有两人分别高高地舞起龙头龙身,另一名壮士高举彩珠,始终跑在龙的前头。他们向人们展示的是“蛟龙戏珠”的壮观场面。 (通草画)广洲元宵习俗:耍狮 舞狮的场面格外生动有趣,四个人组成一队,一人高举火炉跑在最前面,紧随着的是一个戴着假面具的人,他右手持折扇,左手紧托彩珠,另外两位则扮成狮子,紧紧跟在彩珠的后面追赶着。 (通草画)广洲元宵习俗:舞象 最有特色的场面则是舞象。虽名其为舞象,实际上是由两名男童扛着一头“大象”在行走,紧随其后的是三名男童,他们分别手举灯笼、鱼灯和寿桃等。 (通草画)广洲元宵习俗:百戏 民间故事表演队,他们走大街,串小巷,所到之处都热闹非凡。他们不时地表演着各种节目,如“哪咤闹海”、“天女散花”、“六国封相”等。 社火讲究的就是一个热闹,通过群众性的表演,吸引群众走出家门,欢庆这佳节。 在春天来到的时候走出家门,感受春的气息,不仅让人感受节日的气氛,更是有益身心的举动。于是有了元宵“游百病”的习俗。人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过走郊外,目的是驱病除灾。 游百病:登楼、走桥、摸门钉 走桥一般在正月十六进行,所以这一天也叫“游百病日”。走桥习俗有许多别称,着眼于除病、去病,称“走百病”、“除百病”、“散百病”、“烤百病”等,而其中的走、散、烤、游以及桥等则显示了方式方法的不同。就方式方法而言,游、走、散基本是一致的,参与者是妇女,并且需是“联袂出游”。有些地区的游走还规定了地点,即需过桥(如北京)或走城墙(如南京)。这种习俗的目的是一致的,那就是驱除百病,保佑健康长寿。 官民同乐 戴敦邦 绘 **闹烟花** **闹晚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