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节日·元宵】寻找民俗画里的文化符号
发表时间:2012-02-06   来源:中国文明网综合

其乐融融“新”佳节

    时代在发展,古老的节日里自然少不了新的元素。走进元宵节的各种活动,便会发现其中所蕴含的浪漫情怀和传统伦理的感召力,在今天有了更时尚的体现。[详细]

当代民俗画:吃元宵

   **古老佳节“新”时尚:多变的元宵习俗**

    过节时间多样化。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的。元宵节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  

    节日娱乐习俗的多样化。大多数地区过节都吃元宵,但一些地方不同,如河北静海县上元节以大馒头为节食,广东客家人则多以酿豆腐为主要的节食。

   信仰习俗的多样性。元宵节关于祈求添丁生子的信仰十分明显。因为“灯”与“丁”谐音,许多地区在元宵节前,娘家送花灯给新嫁女儿家,或一般亲友送给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详细]

    今天,元宵节又有了更为时尚的新民俗。

    “抱团”“拼客”闹元宵

    身在异乡的年轻人在元宵节开始寻找新的过节方式:在网上“拼客”、寻找志同道合的人,一起“抱团”过元宵节。目前,“抱团”“拼客”成为远离家乡、在大城市打拼的年轻人过节的一种新形式。其实也是一种另类的团聚。

    网上过佳节
   如今,“宅男”“宅女”盛行,很多年轻人过节选择足不出户,通过网络虚拟过节。大四学生小苗就是一个标准“宅女”,对元宵节的来历和传统习俗不是很了解,没有特别的过节计划,选择与家人吃完元宵后,坐在家里在网上度过元宵节了,发微博给朋友送去元宵祝福。

    祝福的方式变了,可是元宵承载的节日意义却依然存在,不过变得更加时尚罢了!

   “偷菜”也时尚?
    中国古代,元宵节还曾是一年中有情男女“相约灯下”的浪漫节日,一些地区至今仍保有“偷菜传情”的元宵节习俗,而今这一习俗正由传统变得时尚。
  现代社会中许多人热衷开网络农场互相“偷菜”。在中国古代辽金时期,真实版偷菜早已风靡男女老少。当时,正月十五是“放偷节”,尽管平时偷盗被严令禁止并要依法论罪,这天的偷盗却不会被治罪不过一般只能空手去别人的菜地偷摘一把青菜而已。在古代,汉族人还有在元宵节偷菜求子、偷菜求婿的习俗。至今,在贵州省黄平一带的苗族中仍保留着在每年的正月十五偷菜传情的习俗。这天,姑娘们会去偷非本族人家异性的青菜,希望能“偷”得一段好姻缘。 网络上的游戏倒也可以成为交友的一种有效手段。元宵节的浪漫味道一点也没有减少。[详细]

元宵节的灯

  **新时尚里的老味道:不变的元宵文化**

   中国古代元宵节是全民的狂欢节,它对促进社会和谐、化解各种矛盾具有一定的功能。在节日期间,人人尽兴而乐,可以缓解平时身体上的疲劳和精神上的压力,节日期间一些反常行为,有利于消除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和紧张,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

    节日期间,不分地位高低,不分富不分富贵贫贱,不分年龄大小,君民同乐,有利于促进不同阶层的和谐,保障社会稳定。继承和弘扬元宵文化,是复兴和弘扬中华文明的重要一环。我们需要秉持恢复、保护和创新相结合的原则,发掘元宵节的文化内涵和民俗活动,恢复和扩大其教育、娱乐和凝聚功能;创新元宵节文化的内容和形式,使之适应现代社会,世代相传,永葆特色。

    多年来,每当元宵节来临之际,中共中央都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元宵节联欢晚会,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晚会,与首都文艺、科技、教育、理论、新闻等知识界代表欢聚一堂,共庆佳节。晚会上,中共中央向全国知识界致以节日的问候和良好的祝愿,感谢他们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贡献的智慧和力量,并提出新的希望。中央领导同志和知识界朋友一起观看喜庆欢乐的文艺演出,一起品尝香喷喷的元宵,畅叙友谊,共话发展。[详细] 

责任编辑:张智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