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节日·元宵】寻找民俗画里的文化符号
发表时间:2012-02-06   来源:中国文明网综合

灯好月圆“品”团圆 

    元宵节是一个热闹的日子,更是一个团圆的子。作为新年的第一月圆时节,中国人赋予元宵节更多温馨、浪漫的意味。

吃元宵 戴敦邦 绘

    **元宵里的团圆夜** 
     汉武帝的宠臣东方朔风趣而善良,某冬日去御花园赏梅,遇一宫女欲投井。朔搭救后询问原委。原来宫女名叫元宵,进宫后因长久不能见亲人思念过度,遂起轻生念头。东方朔同情并答应帮忙。东方朔摆摊占卜,所有人问卦结果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长安城大恐慌。汉武帝向东方朔请教,朔言:“长安在劫,火焚帝阙,十五天火,焰红宵夜。”解释说:正月十五晚家家挂灯吃元宵,城外百姓进城看灯,好似满城大火,以瞒玉帝。是日晚,元宵双亲进城观灯,在东方朔的帮助下,一家人终于团圆。
    于是,元宵节就成了中国人又一个团圆的好日子。每到正月十五,全家人总会围坐在一桌吃上碗元宵。 
    元宵最初称为“汤圆”,《开元天宝遗事》记载:每岁上元,都人造面蚕的习俗到宋代仍有遗留,但不同的应节食品则较唐朝更为丰。吕原明的《岁时杂记》就提到:京人以绿豆粉为科斗羹,煮糯为丸,糖为臛,谓之圆子盐豉。捻头杂肉煮汤,谓之盐豉汤,又如人日造蚕,皆上元节食也。到南宋时,就有所谓“乳糖圆子”的出现,这应该就是汤圆的前身了。
    到了明朝,人们就以“元宵”来称呼这种糯米团子。刘若愚的《酌中志》记载了元宵的作法:“其制法,用糯米细面,内用核桃仁、白糖、玫瑰为馅,洒水滚成,如核桃大,即江南所称汤圆也”。
    煮熟后的汤圆会浮于水上,煞是好看,让人不禁联想到一轮明月挂云空。天上明月,碗里汤圆,家家户户团团圆圆,象征着团圆吉利。正月十五吃元宵作为中国传统习俗,取“团圆如月”的
吉祥之意,表达着人们举家团圆的幸福心情,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详细]

 

    东西南北中 元宵各不同  花样元宵 吃法繁多

 

杨柳青民俗画

    **灯火阑珊中的情人节** 
    欧阳修《生查子》云: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书;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辛弃疾(青玉案)写道:众里寻它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元宵灯会是给未婚男女相识提供了一个机会,传统社会的年轻女孩不允许出外自由活动,但是过节却可以结伴出来游玩,元宵节赏花灯正好是一个交谊的机会,未婚男女借着赏花灯也顺便可以为自己物色对象。元宵灯节期间,又是男女青年与情人相会的时机。所以说元宵节也是中国的“情人节”。 [详细]

    二八少女平日里蹙居闺中,为谁打扮为谁妆?今日里鸟儿出笼,精心妆扮显俏容。旖旎在两情相悦的约定。灯影婆娑,月华浮动,被激情鼓满的少男少女也许就会私许终身。他们或者并肩私语,或者解佩留念,情谊缠绵,天欲曙而兴未尽,又约明年相会此日中。[详细]

    唐孟棨《本事诗•情感》载:南朝陈太子舍人徐德言与妻乐昌公主恐国破后两人不能相保,因破一铜镜,各执其半,约于他年正月望日(正月十五)卖破镜于都市,冀得相见。后陈亡,公主没入越国公杨素家。德言依期至京,见有苍头卖半 镜,出其半相合。德言题诗云:“镜与人俱去,镜归人不归;无复嫦娥影,空留明月辉。”公主得诗,悲泣不食。素知之,即召德言,以公主还之,偕归江南终老。有情人终得圆满,元宵的浪漫又添一笔。 

责任编辑:张智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