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绣大师许炽光作品:荔园合家欢。 资料图片 许炽光大师认真地在制作广绣作品。 资料图片 系列报道① 广州,作为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千年古城,由于偏安一隅,较之内地其他古城,自古便较少遭受战乱之影响,文化传承尚得以完整保留。同时,从中唐开始,广州便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对外开放并从未关闭过的世界性贸易大港,甚至一度成为全国仅有的对外关口,使得其饱受海外乃至西洋之风侵淫。 也正是千年的对外开放,使得广州成为华族文化与海外西洋文化交锋融合的过程中,最为成熟也最为集其大成者。而这种成熟的融合,也令千年不断的广府文化,既有中华民族传统之精,也有西洋文明之华。这既是中华文明也是世界文明少有的璀璨奇葩。 为此,在新的千年开端之际,广州城市形象正在发生日新月异变化之时,本报意图通过走访广州这座老城那些至今尚存的老字号、老宅院,寻访那些仍在存活的老技艺、老传统,去解读这个城市的文明传承和文化精髓,也使得那些80/90后正在渐渐成长的年轻人,能够对这个城市的根有所领悟和了解。那么,就让我们一起——走读老广州。 广绣 与其他四大名绣一样,广绣的起源也是来自于女性闺阁之技,最早的记载见于唐人笔记,据唐人苏颚在《杜阳杂编》所载:“唐永贞元年,南海贡奇女卢眉娘,年十四,工巧无比,能于一尺绢上绣《法华经》七卷,字之大小,不逾粟粒,而点划分明,细如毫发……”而这位能在一尺绢上绣《法华经》7卷的南海14岁姑娘卢眉娘,便被广绣行众人奉为始祖。 宋元明之后,广州逐渐成为全国最大且唯一官营外贸港口,广绣也倚靠这种优势,逐渐打响了其在海外的名气。资料记载,广绣被西方学者称誉为“中国给西方的礼物”,清初开始,英国人便把服饰拿到中国的广绣坊加工。英国女王伊利莎白一世非常欣赏中国的金线银绣,倡立英国刺绣同业会,按广绣作坊形式组织英王室绣庄,从中国进口丝绸和丝线加工绣制贵族服饰,英王查理一世倡导在英伦三岛传播广绣艺术,英、法、德、美等国博物馆均有收藏广绣。 而在鸦片战争前后,被称为印度犹太人的巴斯人作为英国东印度公司商人大量进入广州,他们有的参与贩卖鸦片,有的则大量采购中国物产运往印度,他们购买的大宗商品之一就是广绣纱丽。现在不少巴斯人仍藏有百年以上的广绣纱丽,他们奉为传家宝。 广绣是清朝四大名绣之一,而在中国刺绣史上,广绣也以男绣工唱主角以及绣艺“传男不传女”的独特风格,在清、民两朝的四大名绣中独领风骚。同时,广绣还在国际纺织市场上率先打响中国绣品的名号,并首开中国绣品风行海外、传唱欧美的先河,而在巴拿马和伦敦等国际展会上,广绣的风采至今让人难忘。 不过时过境迁,在历经战乱和动荡后,现今的广绣已不复昔日之光彩,比之业内依然璀璨夺目的苏绣和湘绣两个同行,今日之广绣可谓日渐凋零,目前整个广州仅剩广州绣品工艺厂,较为系统和完整地保留了广绣的传统技法和工艺,使得广绣一脉尚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