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事件: 今年9月25日是鲁迅先生诞辰130周年之日。有人以为,“投枪”和“匕首”不利于建设和谐社会。 笔记观点: 先生去世之时,身上盖着“民族魂”的旗帜,因为他指向的是一切黑暗势力和丑陋现象,代表着民族的精神。今天,我们难道不需要“民族魂”吗? 我在微博里提到今天仍需要鲁迅的战斗精神,有人反唇相讥,以为“投枪”和“匕首”不利于建设和谐社会。此言差矣!鲁迅之所以成为民族精神的象征,绝不止于人们印象中的“投枪”和“匕首”,而他对旧社会、旧观念的批判精神,也并非没有现实意义。纪念鲁迅不是简单提倡“战斗”精神,而是要思考民族灵魂的精髓所在。 近日思及此事,再度为之扼腕,愤然不平之余,也含着淡淡的悲凉。本文的标题,其实是近几年来脑际萦绕多时而不得其解的问题。我从十几岁开始读鲁迅,始终极其景仰这位“五四”以来顶天立地的文化巨匠。时至今日,看到偶有侏儒坛坫自雄,不免有鲁迅先生令人高山仰止的感慨。他以如椽之笔写下的篇章,岂可不读或少读?读鲁迅是感召灵魂,而非仅仅欣赏其笔墨。鲁迅见称于时于世,恰恰在于他的锋芒。 鲁迅先生襟怀澄清天下之志,面对的是“愚弱的国民”,当年一腔悲怆,以为医学只能救身而无以拯救灵魂,所以确信“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鲁迅毕生致力于斯,凡所涉笔,未曾以周容为度;文如其人,字里行间无不渗透风骨气节。如今之中国,百业昌盛,欣欣向荣,然而我们的精神尚需振奋,我们的追求尚需升华,重温鲁迅的意义可谓彰明较著。 我想近世中国文化人的脊梁,莫如先生那般铁骨铮铮,因此缺乏阳刚气概的文人雅士未必喜欢鲁迅,这本不是什么值得小题大做的事情。然则培育一代学子的文化品格,以我之见,鲁迅依然是当代中国非读不可的经典作家。那么,什么是鲁迅的风骨呢?“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夫子自道的这两句绝唱,我以为是最好不过的写照了。面对丑陋劣根,一向嫉恶如仇而从不低回姑息;面对弱者无辜,则素来恭敬慈爱、言语呕呕。鲁迅怀文抱质,不弃箕山之志,他那高大伟岸的形象,时时赫然在目,可谓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爱憎如此分明的一代文豪,处于当今之世,依然是一面明镜。伟大作家的意义恰恰在于不仅属于一个时代,而是属于世世代代。 或许有人以为,鲁迅生活在亡国在即的岁月,是在内乱外侮的黑暗时代奋笔为文,以文章为利器,慨然挣扎而不甘为黑暗所吞食;如今我们处于和平年代,好一派莺歌燕舞气象,将鲁迅作品逐步罢黜于语文教材门外,淡出于生活之外,才符合我们这个时代的环境和氛围。这或许是一个堂而皇之的理由吧。然则思之再三,我认为扬搉或者理论一番,还是很有必要。鲁迅先生的社会正义感和人性良知,贯穿了他的各类作品,他与时代和人民的疾苦是息息相通的,他的作品唤醒了千千万万民众的灵魂,他的作品昂扬了仁人志士的斗争意志,他的作品催人奋进,在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今天,我们更需要鲁迅精神的烛光照亮我们的内心。时代固然今非昔比,但是认识昨日之中国,以求更好地认识今日之中国,创造更加美好的明日之中国,我们仍然需要重读《狂人日记》和《阿Q正传》。 时过境迁,人们阅读鲁迅的热情,似乎和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六七十年代不可同日而语了,这不仅是浅阅读的结果,恐怕也是因为不愿意重温先生的尖锐与深刻。如今文化普及、出版繁荣,五花八门的作品层出不穷乃至铺天盖地,我们经常读到的是一些不痛不痒的文章。论及摧陷廓清之功,真正动天地、感鬼神的上品之作,似乎鲜见篇章。韩愈《荐士》一诗有言:“建安能者七,卓荦变风操。逶迤抵晋宋,气象日凋耗。”风花雪月的文字,鲁迅素来不屑。鲁迅作品常读弥新,不同的人生阶段,会有不断深化的感悟和反思。不仅对于大众学子,即便从文之士,时而重读鲁迅而砥砺锋芒,其功所在,同样不可小觑。 先生去世之时,身上盖着“民族魂”的旗帜,因为他指向的是一切黑暗势力和丑陋现象,代表着民族的精神。今天,我们难道不需要“民族魂”吗?(杨自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