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生病,源于各种不适。气候不适,水土不适,温差不适,环境不适,生理不适,心理不适,饱饥不适,轻重不适,快慢不适,补养不适,动静不适,不适为病之初萌,久不适则成病患。调理病体的药方很多,中药方、西药方、单方、偏方、秘方、祖传方。在诸多药方中,独缺道德药方。 在云南昆明华亭寺,有一张专治心病的处方,因为专调心理不适,药料多为道德范围,且称为道德药方。处方有药十味:好肚肠一根,慈悲心一片,温柔半两,道理三分,信行要紧,中直一块,孝敬十分,老实一个,阴阳全用,方便不拘多少。 用药的方法:宽心锅内炒,不要焦,不要燥,去火理三分。用药时切忌:言清行浊、利己损人、暗箭中伤、肠中毒、笑里刀、两头蛇、平地起风波。这个处方是唐朝天际大师石头和尚所开,历时一千多年,在漫长的岁月里,在沧桑的世代中,不少人依此方服药,治好了自己的身心疾病。 通过对药味和药理及功效的分析,会发现用补的功效,补传统道德中的宽和、仁慈、刚正、诚信、孝敬、仁爱、勤劳等优良品德。对于因道德营养的不足或缺失,造成黑肚肠,丑恶心,中直全无,诚信缺失,蛮横无理,奸诈狡猾,阴阳颠倒之病,只有大补,以正逼邪,驱邪扶正,才能见效。 对于道德处方的科学原理,当时人未必说得清楚,但疗效是肯定的,不然不会流传至今。现在人用科学技术手段证实了它的科学性。伦理学家指出:道德是普世人生观,培养道德,按道德行事,必然为社会认可,众人认可,自己成为社会、人群接受欢迎的人,自然高兴快乐。医学家指出,诚实讲信用的人,心情平静,生活坦然,处在有益身心健康的最佳心理状态,有利于增强免疫系统,抵御各种疾病的侵入。与道德诚信相反,不道德的人,虚伪的人,惯于弄虚作假,使自己的精神处于紧张状态之中,摆脱不了虚伪带来的烦恼,长期的烦恼和紧张,最终导致肌体的生化代谢和神经调节功能紊乱,造成内伤,各种慢性疾病随之发生。这些年各国各地区在研究腐败问题时,得出一个共同的结论是:腐败损健康,贪污患重病,受贿易死亡。失廉官员的患病和死亡率远远高出廉政官员。 道德养生、道德治病的观念古人早就提出,孔子在《中庸》里说:“仁者寿”,董仲舒在《春秋繁露》说:“何谓仁?仁者则恒爱人,谨翕不争。好恶敦伦,无伤恶之心,无隐忌之志,无嫉妒之气,无感愁之欲,无险诐之事,无辟违之行。故其心舒,其志平,其气和,其欲节,其事易,其行道,故能平易和理而无事也”。爱人,不与人争,不伤人,不嫉妒人,礼让待人,不图私欲,使性情宁静,乐观豁达,故而有益于身心健康,添岁增寿。 晋代葛洪在《董奉传》中讲了一个典型的好人长寿的例子:“奉居山不种田,日为人治病,亦不收钱,重病愈者使栽杏五株,轻者一株,如此数年计得十万余株,郁然成林。奉每年货杏得谷,旋以赈救贫乏,供给行旅不逮者。奉在人间三百余年乃去,颜状如三十时人也”。古人的这种记载和传说很多,用事实在人间传播一个朴素的道理,要做好人,做善人,做有道德的人,这样的人在人们的赞扬和期盼中长寿。 清代的养生家石成金在正面论述了道德养生的道理后,警告那些不道德的人:“若不务修德,而以刻薄为怀,雕琢元气,使无余留,甚至造孽明庭,亏心暗室”,必然“消折福算”。道德对于人的重要,对于人的健康的重要,古有先贤教诲,德者示范,今有政策弘扬,舆论倡导,但人们患病后像重视中西药方那样重视道德药方,还远远不够。它的慢功效使得现代急性子的人还不太适应,而更多的人还认识不到它对身心疾病的药理作用。但当我们用遍了所有的药方不见效果时,当我们被视为疑难杂症而无方可施时,且莫放弃,不妨配合以道德药方试一试,它对你可能是一剂灵丹妙药。(逸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