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户农家的"道德佳话"情感江淮
发表时间:2013-03-27    来源:中国文明网

  最近一个事件在网络上引发关注:在合肥,一位农妇热心搭载一位老太坐“顺风车”却不幸发生车祸导致老人罹难,愧疚的农妇和家人数次为老太的子女送去医药费、赔偿费,竟一次次被拒绝,老太的子女始终坚持一个“死理儿”:不能让好人做好事,却没了好报。

  在社会上“敢不敢扶摔倒老人”引发争论的背景下,不少网民在慨叹做好事终有好报之余,也发出疑问:事情的始末究竟如何?是什么样朴实的情感促使两家人作出“不寻常”的选择?

  

  “合肥市新站综合开发试验区磨店社区沿河村一农妇骑车去店埠镇赶集,路遇本村一老人,遂主动带她一程,不料途中老人从电动车上摔下,农妇赶紧将其送往医院,老人经抢救无效死亡。农妇愧疚,主动提出赔偿4000元,死者家属坚称她是出于好意帮助老人拒收任何赔偿。请多多转发此好人好事以正民风。”

  连日来,这条简短的微博一石激起千层浪,不仅获得了近3万次转载,更赢得了6000余条评论,众多网民都在毫不吝惜地表达着对事件双方当事人的感佩和激赞。

  与网络流行的“没有十万元,千万别扶老太太”戏谑之语不同,现实中的这起意外发生后,做好事者感觉愧疚,主动提出赔偿,而发生意外者的家属却坚决拒收,并且连续拒绝了四次!

  网民“佳佳警官”不无感慨地说:钢筋丛林里已经少了人情味,乡村小径间却有丝丝真情!看了这个,我们这些都市人应该好好反省了。

  网民“自由自在自我的琳子”联想说:“想想前不久武汉出现的一个80多岁的老人摔倒无人敢扶,最后呼吸道被淤血堵塞致死,心里真是觉得很悲凉。看到这个事件,必须支持!”

  网民“天街小雨”在留言中首先留下了一个落泪的表情,随后才说:“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需要从古到今得传承,同时更需要从你到我的传递。”

  

  一个月前的8月13日,是沿河村村民赶集的日子。当天早晨10时许,农妇刘士圣驾着电动三轮车在回家的路上忽然发现一对祖孙俩在大太阳下一步步挪得艰难,眼尖的她很快认出是76岁的李家珍和孙女小敏,于是立即提速追上去,提出顺道捎她们一段,李家珍欣然应允。

  “走着走着,到了一个弯度特别大的道口,正拐着弯忽然冒出一个小伙子骑着摩托车飞快从对面驶来,为了躲他,我猛打了一下方向,车头歪得太狠,车子噌就翻了,我们三个人都被甩了出去。”刘士圣回忆起当时车祸时的场景,仍心有余悸。

  就是一瞬间的事情,刘士圣的腿被翻倒的车身牢牢地压住了,李家珍和小敏则被甩在路边,老太太头部被撞得流血不止。慌乱中,刘士圣忘记了自己腿上的伤,赶紧让围拢过来的路人给自己丈夫李道元报个信,要他打120急救电话,送老太太去医院。

  经诊断,小敏的伤势较轻,只是受了点皮外伤;刘士圣的大腿受伤也不轻;而李家珍最严重:颅脑出血,次日晚就因伤势严重,加之心脏病复发、肺部感染等症状,撒手人寰。

  搭载李家珍是出于好心,没想到好心却办了坏事。万分愧疚的刘士圣和丈夫一致认为,“无论花多少钱都必须补偿”!但令他们万万想不到的是,他们先后四次送治疗费、赔偿费居然都没有送出去!

  在李家珍被送往肥东县的医院就诊后,李道元就立即回家取了五千元用作治疗费用,然而这“一送”就被李家珍的儿媳李孝香当场回绝,而李家珍远在东北打工的儿子刘国桥接到妻子电话后第一句话就是:“你没要人家钱吧?可不能问人家要钱!”

  随后李家珍先后两次转院诊治过程中,李道元和刘士圣夫妇又接二连三地找到老太家人,表示希望予以赔偿,“至少要负担医疗费用,但他们就是不肯收”!

  8月16日,李家珍去世的第二天,李道元夫妇一早带着祭品和厚厚的一叠百元大钞来到对方家中吊唁,坚持要予以经济赔偿,被再次谢绝。

  “刘大姐本是出于好意才捎了我婆婆一段路,发生意外又不是她故意的,而且她自己也受了伤,我们怎么能要他们的钱呢?”无论刘士圣和李道元如何坚持,李孝香和丈夫始终不肯收下“赔偿金”。

  李家珍老人去世一个月后的9月16日,刘士圣面对着记者眼圈一下就红了:“就在昨天,他们家还卖了稻子给孩子上学,我一见就急了,马上就要回去取钱,他们还是不要啊!”

  “既然他们不要,你们为什么一定要坚持给钱呢?”记者问。

  “如果不是我好心办坏事,老太太就不会走得这么早。现在他们失去了亲人,损失已经很大了,我还能在乎钱吗?”刘士圣简单地回答道。

  “为什么要一再拒绝对方的主动赔偿呢?搁一般人不闹到法院打官司都不错了,至少把医药费收下啊?”记者又问李孝香。

  “别人怎么做是别人,我们是我们。人家带我婆婆纯粹是好心,再说出了意外也不是人家的责任,要了钱就等于否认了这一点。我们不能让好人做了好事,却得不到好报。”李孝香说。

  

  一个主动做好事,发生不幸后主动担责;一个善良宽容,用最朴实的言行感动着人们。在这两户普通农家人的心里,只有“以德报德”这一最平凡却又最不不凡的人生观。

  李家珍的邻居宁菊红说,李孝香一家做的对,让人佩服。他们看重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而不是金钱。出了这种事,真的不能要对方的钱,否则以后就没有人敢做好人了。

  网民“海螺滴滴吹”不无冷静地说:“在一个人人热衷于打官司解决问题的社会中,一件在乡间中遇到的大部分人都会这样解决的事被当作稀奇的事广为传颂,我们需要做的不是颂扬,而是反省。”

  安徽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王开玉说,近几年来,见义勇为的风险似乎在不断上升,该不该做好事?如何做好事?正是这些问题的存在让这件情理之中的“小事儿”成为整个社会关注的热点,在感动敬佩之余,我们更需要用司法和道德的双手合力,不断唤起人们对社会救助及伦理道德的反思,让类似的事情越来越多,不再成为“新闻”。重拾中华民族的尊老传统,弘扬乡亲邻里的淳朴礼让和通情达理这些一直以来的优良社会传统,全体公民都应该付诸行动。

  “看上去这是一件小事,但体现的道德观念,却是整个社会发展的基石。 ”9月16日上午,前往李孝香和刘士圣家进行看望和慰问的合肥市文明办指导处处长祖兵感慨地说。在他眼中,这两户农家确实都是十分淳朴、善良的人。“不光她俩,整个磨店社区,民风都比较朴实。 ”对于李孝香和刘士圣,祖兵给予了很高评价。 “刘士圣主动载老人,又主动赔偿,体现了助人为乐的精神;李孝香拒绝赔偿,体现了好人好报的传统道德理念。 ”他说,两户人家体现的都是人性的光辉,都是好样的。“我们这个社会就应该弘扬这种精神,让好人做了好事能有好报,而不是被误解,被纠缠。”他说,接下来,市文明办将偕同新站区文明办、磨店文明办给予她们精神和物质上的奖励。“今后在一系列道德模范评比中,她们都将是我们重点申报的对象。”他高度赞扬说,两人的举动为人们树立了道德标杆,“应该让这样的精神传承下去。 ”

  9月17日上午,新站区管委会副书记罗勇一行人在磨店社区党委书记、管委会主任汪炳章的陪同下来到李孝香和刘士圣两家进行慰问,授予两家磨店社区首届“社会道德风尚标兵”荣誉称号并进行了慰问。罗勇书记呼吁,新站区各大社区要以这件事为切入点,组织开展向两家人学习的活动,切实将社会文明道德风尚发扬开来。随后,磨店社区汪炳章书记表示,接下来社区将收集各方媒体的宣传资料制成光盘,组织机关工作人员和各村居党员群众共同学习,大力弘扬尊老爱幼、助人为乐的社会道德风尚。

  经过安徽省内外媒体连续两天的报道和微博的助推,刘士圣和李孝香两家人的故事,不仅在合肥本地流传开来,在全国各地也广泛流传。合肥磨店社区两户农家的故事不仅感动了合肥,也感动了全国。这个真实而平凡的故事在全国网友中间流传,也引起央视、新华社、中国青年报等中央级媒体高度关注。在新浪微博上,一条关于本条新闻的微博被转发近3万次,网友评论达6000多条。其他各大门户网站微博也在“热播”此事,合肥本地论坛更是炸开了锅。很多网友表示,在全国各地频频出现“彭宇案”的时候,合肥竟然出现了这么一个令人感动的“童话”,让人心情顿时好起来。此事也引起不少名人关注。名嘴黄健翔15日转发微博,著名学者钱文忠也也转发此微博,称这是“一条令人油然看到希望的消息”。央视著名播音员、安徽老乡赵普也第一时间转发,表达对此事的支持。著名地产商任志强也发表评论,称赞“民风亦善”。 (供稿:中国文明网合肥站)

“老人跌倒了该不该扶”这个本是道德规范内的必答题,却成了许多人在实践中的两难选择,而李家珍儿媳李孝香朴实的“以德报德”的想法令人动容。敬老助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当这一传统公德一度遭遇信任危机的挑战时,合肥“磨店好人”刘士圣与李孝香的做法,为人们树立了一个楷模。在社会上,如果能多一些感恩之心,善意之举,这样的爱心才能不断传递,社会风气也会因此变得更加纯良。
用户昵称:   匿名 在线评论选件用户手册     请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验证码:           查看评论
1.jpg
李孝香,女,汉族,预备党员,1973年4月出生,合肥市新站区磨店社区沿河村村民。当选心动2011安徽年度新闻人物。2011年10月入选“中国好人榜”诚实守信好人。    刘士圣,女,汉族,群众,1951年2月出生,合肥市新站区磨店社区沿河村村民。当选心动2011安徽年度新闻人物评选。2011年10月入选“中国好人榜”诚实守信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