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事民事审判工作18年,经手的民事案件上万件,没有一起因处理不公遭到当事人的投诉;退休后从事人民调解工作4年,受理各类民事纠纷2489件,成功调解2327件,调解成功率高达93.5%。 因为工作出色,她先后被评为市保障妇女儿童权益先进个人,市法院系统人民满意法官、优秀共产党员;从事人民调解工作后,她主持的“辛果人民调解工作室”又先后被省司法厅、市司法局授予全省“诉调对接”工作先进单位、市人民调解工作示范窗口。 她就是被誉为“最美人民调解员”的下关区法院原民一庭庭长、下关区人民调解委员会“辛果人民调解工作室”主任黄辛果。因工作劳累,黄辛果倒在工作岗位上,经医院抢救无效,于6月26日早晨辞世。
从晓庄师范学校毕业的黄辛果,先后当过小学教师、区广播站播音员。1979年,黄辛果通过考试,进入下关区法院民一庭工作。赡养纠纷、夫妻矛盾、邻里口舌……民事审判与调解工作,大部分面对的是“扯不清、理还乱”的烦心事,但黄辛果一干就是22年。 “22年,经手大量的民事纠纷,大部分都被她说和调解了,没被调解的判决案件,也没听说有当事人投诉她。”一进法院就在黄辛果身边工作的下关区法院法官夏雯说,后来,许多年轻法官向她讨教经验,她只说了两个字“善良”。 夏雯至今还记得黄辛果常对同事们说的那段话:“老百姓打一场官司不容易,我们在公正执法的同时,一定要通过自己的工作技巧、工作态度、审判言语,把法律最善良的一面传递给当事人,让老百姓的诉讼之路尽量走得温暖一些。” 张某是一起离婚案的女方当事人。作为列车员,她经常随车出差,丈夫却一直怀疑她生活作风有问题,时常对她拳脚相加。无法忍受的张某起诉到法院,要求离婚。当时,张某和女儿已被丈夫赶出家门,居无定所。 审理这起案件的是黄辛果。 “我现在最难的,是要跟车工作,孩子无人照顾。”约见谈话时,张某说。 “你安心工作,出车时,孩子就住我家。”张某没想到非亲非故的黄辛果会说出这样的话,眼泪模糊了双眼。 此后近半年时间,只要张某随车工作,黄辛果就把张某的女儿带回家。张某的女儿长大成人当上空姐,用自己第一个月的工资,为黄辛果买了条鲜艳的围巾。现在,她们相处得就像一家人。 黄辛果的执法理念,温暖了无数当事人的心。不少当事人都把她当朋友,当亲人,碰到什么“心结”,都愿意找她诉说。 有一年春节,省高院举办了一场全省法院系统迎新晚会。黄辛果的同事以她为原型,创作了一首长诗,在晚会上集体朗诵—— …… 暴雨倾盆的清晨,你浑身湿透赶到一位老人的病榻前,调处纷争; 烈日当空的午后,你挥汗如雨为了一份关键的证据,四处奔走; 寒风凛冽的除夕夜,你深一脚浅一脚,将带着体温的赡养费送到孤苦的老妈妈手中 ……
南京市司法行政系统、南京市法院系统、南京下关区委区政府有关部门负责同志近300人与黄辛果同志的亲属、生前好友共同来到南京市石子岗殡仪馆,挥泪送别在成功调解民间纠纷后突发脑溢血医治无效不幸逝世的南京市下关区“最美人民调解员”黄辛果。 遗体告别仪式上,很多黄辛果同志的生前好友、同事难掩自己的悲痛之情,不停的擦拭自己的眼角。当仪式进行到最后一项向黄辛果同志遗体告别时,他们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更是失声痛哭。 黄辛果生前的邻居卢光在接受采访时告诉记者,他们是在60年代末认识的,虽然是邻居,但对黄辛果并不是很了解。“她从来没有跟我们抱怨过遇到的困难,从来没有说起过自己的病痛,从来没有炫耀过自己获得的荣誉,直到她走了才在知道!” “她在法院工作时,经常主动加班到很晚,但从没听到她有一句怨言!她病倒的时候,我给她发过一条短信,告诉她,要挺住,我们都在期盼着她醒来。可是,她再也没有醒过来。。。”说到这里,黄辛果生前的同事陈素琴掩面而泣。(供稿:南京文明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