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5日,东方医院普外科医师杨永康的大喜之日。一个安徽小男孩最起劲,嚷着要当“小花童”,挽着小篮子,在新娘走过的路上撒下芬芳的玫瑰花瓣。 1.挽救中国男孩生命 获习近平主席赞誉
“我们也不会忘记,2012年马来西亚人杨永康捐献造血干细胞,成功挽救了中国安徽一名7岁孩子的生命……”这是10月4日习近平主席在出席中马经济峰会致辞时的讲述。 10月5日18点18分,上海南京东路上一家酒店的宴会厅里奏响了婚礼进行曲。 被救治的安徽小患者也参加了他们的婚礼,说杨叔叔写给他的鼓励信一直激励着他。资料图片 那一年,中华骨髓库仅有2000多名志愿者,外籍志愿者更是凤毛麟角 “如果我不捐,那个孩子可能就活不下去了,他才7岁啊” 2.从中文病历都写不好的“小医生”到“外科第一助”
杨永康的事迹被习主席提起或是偶然,但类似的事情发生在杨永康身上却是必然。 在同济大学医学院读研究生期间,杨永康曾累计献血22次,总量相当于2个成人的血量。2007年杨永康在东方医院实习后,发现临床急缺成分血,开始将献全血改为献成分血。 从2007年起,杨永康每月捐献一次成分血,每次捐献的量是别人的2倍,已累计献血80多次。
有好心同事劝他,捐献成分血有可能损害身体健康,且分离回输的器械万一消毒不合格,也会使捐献者感染病毒。但杨永康却说:“我小时候的梦想就是当医生。当了之后才知道,其实很多病医生治不了。所以我才更加珍惜每一个帮助别人的机会。”健康人捐献成分血的安全周期最短为4周,杨永康连续多年每月捐献一次,每次捐献2个单位,每次都是别人的2倍。 如今,他累计捐献80多个单位成分血,他说“我是外科医生,血库备血充足,医生手术抢救的时候,就会比较心定。”捐献成分血会导致体能和抵抗力的短暂下降,而他常常是从血站出来就回医院上班。 在他的带动下,东方医院的多位年轻医生与护士加入了捐献成份血的行列。 用同事的话说:杨永康是个热爱做医生的人。从连中文病历都写不好的小医生,到今天几乎所有东方医院外科主任医师都抢着找他上手术的“外科第一助”,不仅因为手术台上的他配合主动、思路清晰、技术娴熟;更因为他对病人的那份爱心、耐心与责任心。 几乎每件事情,杨永康几乎都能站在患者的角度换位思考。阑尾手术是外科的基础手术。在保证患者安全的前提下,杨每次都把切口做得尽可能小,让病人节省一半的花费却获得了“微创”的效果。术前准备是医助常规工作,先插管、后麻醉接着配合主刀医生上台做手术,对医助来讲既方便也符合医疗规范。但杨医助每次都在病人麻醉后再插管,尽管增加了自己重新消毒的工作量,可病人的痛苦却大大减少了。 普外科收治的不少病人,因胃漏、肠漏散发出的粪便恶臭连家属也不愿近前,杨永康从来都是亲手换药,一天去病房查看七、八次是常有的事。>>> 3.成为“上海女婿” 盼援疆援滇
不论是不是他组的病人,也不论白天、晚上、节假、双休,也不管是急诊、病房、手术室,只要医院叫他,他随时到院。直到结婚前,他一直住在医院旁边的廉租房里,以保证医院有事随叫随到。他也因此收获了纯洁的爱情---与同科室小护士的恋爱修成正果,从此成为“上海女婿”。 2012年4月17日,杨永康(右)正在捐献造血干细胞。朋友打电话来询问他的情况,妻子张银艳为他拿着手机。新华社记者岳月伟 摄 普外科主治医师高玮对杨永康的评价是,“他不只是对病人,而是对所有周围的人都有一种爱。”有位住院多年的老奶奶说,每天早上一看到杨医生那张乐呵呵、像孩子一样的脸,就觉得自己的病比昨天好多了。大家都喜欢、惦记着这位马来西亚医生,得知他要结婚了,病人们纷纷祝福这位上海女婿。好几天不见他的身影,病人们打探他蜜月啥时回来。 如今,与他同龄的医生已经晋升为“副主任医师”了,而他依旧是个不能出门诊的“住院总”--虽然已经通过职业医师资格考试,囿于他的外籍身份一直无法电子注册中国执业医师资格证书。问他有没有遗憾,他说:“我的梦想就是做一名好医生,尽我所能去帮助别人。我特别羡慕那些援疆、援滇的医生,要是我的条件合格,我就能去了,那里的人多需要医生啊。”执着梦想、永不放弃;尽其所能,帮助他人。杨永康就是这样的医生。(感谢中国文明网联盟上海浦东站提供素材) 4.道德短评
尽自己的能力帮助别人,是每一个平凡人都力所能及的事。在生活中,一个微笑、一句回答、一个搀扶、一个等待,都有可能点亮别人的人生。杨永康,一个马来西亚的“中国人”,一个永远燃烧生命火焰的人!” (责任编辑:王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