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jpg
上榜好人
杨永康
上榜理由
 2013年10月4日,习近平主席访问马来西亚,在官方致辞中感谢“马来西亚人杨永康捐献造血干细胞,成功挽救了中国安徽一名7岁孩子的生命”。主席强调中国“不会忘记”的马来西亚人杨永康,是上海市东方医院普外科的一名医生,也是全国首位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外籍志愿者。
杨永康:来自马来西亚的"中国医生" 获习总书记赞誉
发布日期:2013-12-10

    2013年10月5日,东方医院普外科医师杨永康的大喜之日。一个安徽小男孩最起劲,嚷着要当“小花童”,挽着小篮子,在新娘走过的路上撒下芬芳的玫瑰花瓣。
    就在婚礼的前一天,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中马经济高峰合作论坛时,讲述了两国之间一个感人的“血源”故事。杨永康和小男孩正是这个故事的主角。一年前,35岁的马来西亚青年杨永康捐献造血干细胞,成功挽救了这个7岁安徽男孩的生命,这样的跨国匹配概率是百万分之一。后来,男孩一家千方百计找到了杨永康,并全家出席恩人的婚礼。>>> 

1.挽救中国男孩生命 获习近平主席赞誉

 

    “我们也不会忘记,2012年马来西亚人杨永康捐献造血干细胞,成功挽救了中国安徽一名7岁孩子的生命……”这是10月4日习近平主席在出席中马经济峰会致辞时的讲述。

  10月5日18点18分,上海南京东路上一家酒店的宴会厅里奏响了婚礼进行曲。
  婚礼开始前,新郎杨永康意外地收到了一条大学同学从银川发来的短信:“永康,习主席昨天在马来西亚的演讲中提到你为孩子捐献造血干细胞的事了。”
  因他而获得第二次生命的那个男孩,也来到了婚礼现场。那晚,他坐在台下,为他的杨叔叔使劲鼓掌。
  一年多前,杨永康与男孩并不相识;可是此刻,他们的生命有着不可割舍的关联……

被救治的安徽小患者也参加了他们的婚礼,说杨叔叔写给他的鼓励信一直激励着他。资料图片

  那一年,中华骨髓库仅有2000多名志愿者,外籍志愿者更是凤毛麟角
  一袭白大褂、一副黑框眼镜,见到记者时,杨永康刚刚下夜班。一晚上都忙于抢救病人的他,只睡了三个多小时。
  “做医生就是这样,我已经习惯了。”他的普通话流利而标准,没有丝毫“外国腔”。
  杨永康祖籍广东梅县,爷爷辈移民马来西亚。2001年,他从马来西亚到天津医科大学攻读临床医学本科。而在此前,他已经在马来西亚取得了生物医学的本科学位。“做医生是我从小的愿望,我的舅公在马来西亚行医多年,曾经到天津医科大学进行过交流。在他的鼓励下,我决定到天津学习。”读大三那年,学校组织义务献血,曾在马来西亚有过多次献血经历的杨永康主动报名。“献血那天,中华骨髓库正在学校里招募志愿者,我也没多想,当场就决定登记、参加。”那一年,中华骨髓库仅有2000多名志愿者,像杨永康这样的外籍志愿者更是凤毛麟角。
  从天津医科大学毕业后,杨永康来到同济大学医学院攻读研究生,毕业后,成为了上海东方医院胃肠外科的一名医生。2012年1月,加入中华骨髓库8年后,杨永康接到了一位朋友的电话:“天津红十字会的人在找你,你快跟他们联系一下吧。” 原来,红十字会接到了中华骨髓库的通知,一名患有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男孩在配型初筛中“选中”了杨永康。听到这个差点错过的消息,杨永康用“惊喜”形容自己的心情:“来到上海时,我就换掉了在天津用的手机号码。幸好,当初加入骨髓库时,我填了一位朋友的联络方式作为备用。他虽然没有我上海的电话号码,还是辗转通过一位台湾朋友找到了我。”

习主席的称赞是最好结婚礼物 
杨永康成为我国首例外籍捐献造血干细胞志愿者

  “如果我不捐,那个孩子可能就活不下去了,他才7岁啊”
  在接受进一步的高配检查后,杨永康的造血干细胞被确认与患病男孩完全匹配。工作人员告诉他,这样的跨国匹配几率几乎是百万分之一。
  做出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决定,杨永康没有丝毫犹豫;但是按照捐献流程,他还必须得到亲属的同意。“我打电话回马来西亚,父亲问我,这对你的身体有没有伤害啊。我告诉他,就和我平时献血一样,不用担心。”女友张银艳的母亲也提出了同样的问题,但杨永康的回答一开始并没有打消她的顾虑。“只要通过静脉抽取外周血,再通过血细胞分离机分离出造血干细胞就行。”同在东方医院工作、同为骨髓库志愿者的张银艳赶紧给妈妈普及医学知识:“一两周内,各种血细胞就会恢复到原来水平,不会影响健康。”
  “那会不会伤元气啊,将来会不会影响生育?”未来丈母娘还是不放心。
  “如果我不捐,那个孩子可能就活不下去了,他才7岁啊。”
  还是这句话,打动了老人。
>>>

2.从中文病历都写不好的“小医生”到“外科第一助”

 

 

  杨永康的事迹被习主席提起或是偶然,但类似的事情发生在杨永康身上却是必然。

    在同济大学医学院读研究生期间,杨永康曾累计献血22次,总量相当于2个成人的血量。2007年杨永康在东方医院实习后,发现临床急缺成分血,开始将献全血改为献成分血。

从2007年起,杨永康每月捐献一次成分血,每次捐献的量是别人的2倍,已累计献血80多次。

    有好心同事劝他,捐献成分血有可能损害身体健康,且分离回输的器械万一消毒不合格,也会使捐献者感染病毒。但杨永康却说:“我小时候的梦想就是当医生。当了之后才知道,其实很多病医生治不了。所以我才更加珍惜每一个帮助别人的机会。”健康人捐献成分血的安全周期最短为4周,杨永康连续多年每月捐献一次,每次捐献2个单位,每次都是别人的2倍。

    如今,他累计捐献80多个单位成分血,他说“我是外科医生,血库备血充足,医生手术抢救的时候,就会比较心定。”捐献成分血会导致体能和抵抗力的短暂下降,而他常常是从血站出来就回医院上班。

    在他的带动下,东方医院的多位年轻医生与护士加入了捐献成份血的行列。

   用同事的话说:杨永康是个热爱做医生的人。从连中文病历都写不好的小医生,到今天几乎所有东方医院外科主任医师都抢着找他上手术的“外科第一助”,不仅因为手术台上的他配合主动、思路清晰、技术娴熟;更因为他对病人的那份爱心、耐心与责任心。

  几乎每件事情,杨永康几乎都能站在患者的角度换位思考。阑尾手术是外科的基础手术。在保证患者安全的前提下,杨每次都把切口做得尽可能小,让病人节省一半的花费却获得了“微创”的效果。术前准备是医助常规工作,先插管、后麻醉接着配合主刀医生上台做手术,对医助来讲既方便也符合医疗规范。但杨医助每次都在病人麻醉后再插管,尽管增加了自己重新消毒的工作量,可病人的痛苦却大大减少了。

    普外科收治的不少病人,因胃漏、肠漏散发出的粪便恶臭连家属也不愿近前,杨永康从来都是亲手换药,一天去病房查看七、八次是常有的事。>>>

3.成为“上海女婿” 盼援疆援滇

 

 

    不论是不是他组的病人,也不论白天、晚上、节假、双休,也不管是急诊、病房、手术室,只要医院叫他,他随时到院。直到结婚前,他一直住在医院旁边的廉租房里,以保证医院有事随叫随到。他也因此收获了纯洁的爱情---与同科室小护士的恋爱修成正果,从此成为“上海女婿”。

  2012年4月17日,杨永康(右)正在捐献造血干细胞。朋友打电话来询问他的情况,妻子张银艳为他拿着手机。新华社记者岳月伟 摄

    普外科主治医师高玮对杨永康的评价是,“他不只是对病人,而是对所有周围的人都有一种爱。”有位住院多年的老奶奶说,每天早上一看到杨医生那张乐呵呵、像孩子一样的脸,就觉得自己的病比昨天好多了。大家都喜欢、惦记着这位马来西亚医生,得知他要结婚了,病人们纷纷祝福这位上海女婿。好几天不见他的身影,病人们打探他蜜月啥时回来。
    每次献血回来,杨永康总是乐呵呵的,他把这份助人的快乐也传递给了身边的人。在他带动下,妻子和科室的医生、护士们都成了义务献血志愿者。

  如今,与他同龄的医生已经晋升为“副主任医师”了,而他依旧是个不能出门诊的“住院总”--虽然已经通过职业医师资格考试,囿于他的外籍身份一直无法电子注册中国执业医师资格证书。问他有没有遗憾,他说:“我的梦想就是做一名好医生,尽我所能去帮助别人。我特别羡慕那些援疆、援滇的医生,要是我的条件合格,我就能去了,那里的人多需要医生啊。”执着梦想、永不放弃;尽其所能,帮助他人。杨永康就是这样的医生。(感谢中国文明网联盟上海浦东站提供素材)

4.道德短评

 

  

  尽自己的能力帮助别人,是每一个平凡人都力所能及的事。在生活中,一个微笑、一句回答、一个搀扶、一个等待,都有可能点亮别人的人生。杨永康,一个马来西亚的“中国人”,一个永远燃烧生命火焰的人!”

(责任编辑:王楠)

网友评论
小y:读了杨的故事,我认识到奉献并不只是英雄的事,每一个普通人都能做到,同时意识到医学的成长是站在前辈奉献者的肩膀上,而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做出自己的奉献推动社会的进步。
    长河:除了国籍之外,1977年出生的杨永康和我们身边的70后、80后看上去没有太多不同。向好人致敬!
上海  2013.11
人物简介:
杨永康,男,1977年生人,华裔马来西亚籍。自幼立志为医,在马来西亚读完四年制生物医学本科。因马来西亚华裔行医受种族限制,遂留学中国天津医科大学重读5年制临床本科,2006年被保送至上海同济大学攻读外科硕士,2007年起在上海市东方医院外科基地实习,2009年至今在该院进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养。
往期回顾:
关注内容:
微博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