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继才们”:一寸国土不能丢!
今年8月10日,三名由共产党员、退伍军人组成的值勤班开始对开山岛常态化值守。班长汪海建介绍说,他和哨员胡品刚、王绪兵都是在王继才事迹的感召下,主动提出申请来守岛的。32年,开山岛首次迎来换岗民兵。
我国陆地边界和大陆海岸线长达4万多公里。数字的背后,是高寒缺氧的高原,是孑然耸立的海岛,是黄沙遍地的戈壁。数字的背后,是一个个“王继才们”的坚守与奉献。茫茫人海,他们的选择毫不起眼。但当他们聚拢在同一个地方时,“为国坚守”的信念便会发出耐人寻味的光芒。
魏德友,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九师161团退休职工。1964年,魏德友主动放弃留京工作机会,选择驻守萨尔布拉克。那里冬季狂风肆虐,暴雪深达1米多,夏天蚊虫猖獗,当地称“十个蚊子一盘菜”。从此,“家住路尽头,屋在国界旁,种地是站岗,放牧为巡边”就是生活写照。50多年来,魏德友夫妇义务巡边近20万公里,劝返和制止临界人员千余人次,堵截临界牲畜万余只。书写了“西陲戍边半世纪,我伴寂寞守繁华”的壮丽篇章。
2017年,中宣部主办的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及提名奖获得者名单,拉齐尼·巴依克就是其中之一。
那是我国边境上最长的陆地巡逻线之一,由于地势险要,只能借助牦牛巡逻。最危险的地方,积雪厚度几乎可以将牦牛埋没。拉齐尼·巴依克一家祖孙三代都是优秀护边员。2004年,当了38年义务巡逻向导的父亲身体状况大不如从前,他拉着拉齐尼的手说:“边防官兵日夜巡逻,牧民得以安居乐业。现在我走不动了,你要把我走的路延续下去。”在拉齐尼一家的感染下,一大批农牧民也自觉地投入到守边护边当中,在帕米尔高原上形成了“家家是哨所、人人是哨兵”的钢铁边防线。
几年前,一组“天路”军礼照在网上流传,引起无数网友留言点赞。这些军礼,来自分散在青海、西藏铁路沿线的千余名铁路联防队员——这个由复转军人和当地农牧民组成的护路联防组织,担负着巡逻守护铁路的重任。
他们的工作地点都孤零零分散在铁路沿线,环境恶劣,堪称中国最孤独的守路人。无论严寒酷暑,凡列车驶过,都会收到他们的军礼。网友动情:“孑然孤独,屹立旷野,挺拔自立,瞬间感动!看惯了身边‘吊儿郎当、得过且过’,置身此处,除了感动还有汗颜。”
在喀喇昆仑山里,有全军海拔最高的机务站——红山河机务站。无论屋里屋外,士官张定燕总戴着一顶军帽。由于高原缺氧和辐射,不到30岁的张定燕几乎谢了顶,怕父母见了伤心掉泪,张定燕从不提探亲的事。
“高原那么苦,你把青春和头发都留在了红山河,后悔吗?”张定燕答:“我们每次上下山,都要经过康西瓦烈士陵园。那里安葬着100多位在边境作战中牺牲的烈士。为了保卫祖国,他们把自己的生命定格在十八九岁,到现在已经在雪域高原长眠半个世纪了。看着他们,我不敢后悔。”
记者手记:
鲁迅曾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瞩望“王继才们”,这些平凡英雄本也是生活在现实中的普通人,但在信仰的传承中,正因他们选择了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才使得我们的事业一天一天挺拔起来,他们就是新时代中国的脊梁。
仗剑去国,山河万里。王继才,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一个精神坐标。在追求崇高的光荣路途上,一代代共和国军人,一个个人民子弟兵,也同样和“王继才们”一道,奋力前行,不曾辍步……
(记者 郑晋鸣 崔兴毅)
-
(2018-09-14)
-
(2018-09-14)
-
(2018-09-14)
-
(2018-09-14)
-
(2018-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