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报社驻西藏记者站记者 郭丰宽
“走转改”活动开展以来,我累计行程2万余公里,采写稿件50多篇。我先后到达西藏军区最西边、最东边和海拔最高的哨所,跑了西藏边防100多个执勤点、哨所及一线边防连,结识了五上查果拉的哨长五斤多杰、在乃堆拉哨所坚守14年的上士刘长民等一批边防军人。与他们面对面,我的心灵一次次受到震撼,灵魂一次次得到洗礼。而最令我难忘的,要数今年春节前后参加的“新春走军营·风雪追踪李素芝”采访活动。
这次活动,总政领导全程关注、跟踪指导。在第一篇报道《“流动医院”第110次出征》刊登后,报社领导亲自策划确定后续采访、发稿方案。按照报社要求,我跟随医疗队一路风雪兼程,陆续采写出《代我向“门巴将军”问声好》《巡诊路上,女儿读懂了父亲》《我只图4个字:共产党好》等受到广泛好评的稿件。
在此次报道任务中,发生了许多令我难忘的事情,特别是2月8日返回阿里狮泉河时遭遇暴风雪围困,全队人员携手奋斗11个小时冲出困境的经历。
当天上午10时,天空开始飘雪花。越往前走,风越大、路上的积雪越厚。不久,我们乘坐的车子被厚厚的积雪困住,车轮只是在雪地里空打转。
“走,下车铲雪推车!”李素芝带头下车。铲了一会儿雪后,车可以走了,但刚往前挪一米,便再次被雪卡住,队员们再次下车挖。就这样反反复复,车队以每3小时1公里的速度前进。看到暴风雪没有任何停止的迹象,而车子又前进不了,有的女同志哭了。李素芝不愧是老边防、老英模。他大声说:“后退不可能,我们必须努力向前走,才有生的希望。”他一动员,大家士气高涨。
就在我筋疲力尽时,手机有信号了,一下看到6个未接电话和8条短信息。其中一条短信是报社一位编辑组长发来的,他说:“丰宽,稿子今天能传来不?马上就要开编前会了。”无奈之下,我编发了这样一条短信:“我们遭遇暴风雪围困,以每3小时1公里的速度在前进。风很大,雪很厚,前进阻力大。请报告社领导,我们不知今天能不能冲出暴风雪。请原谅,稿子今天可能过不来。”
没想到就是这条短信,引起了总政领导和报社的高度重视,引发了一场“短信接力大救援”行动。
我的信息发出不久,就收到编辑组长的回信:“小郭,辛苦了!注意安全。用短信把你们的情况发来。”这条短信我还没念完,车上许多人都流泪了。这不是脆弱的泪水,而是一个人在生命危急时,因得到温暖和生的希望而格外激动。我把现场情况如实发了过去:“谢谢!雪太大,不知能不能活着出去,有些女队员哭了……”很快,又收到他的回信:“急!急!急!每隔10分钟发一条短信过来!”接下来,就有了那篇今天读来仍然催人泪下的信息截读稿件《李素芝医疗队搏击暴风雪》。
当晚,我又接到孙晓青社长、黄国柱总编辑及编辑部同事许多关心的电话和信息。我把这些短信读给李素芝听,他声音低沉地说:“小郭,我们这个医疗队不是36个人,而是上百人、上千人呀……”那天李素芝先后接到总政领导、报社及两级军区首长机关打来的电话,成都军区还提出要派人救援。李素芝说谢谢首长关心,我们人多心齐,一定能冲出围困。最终,我们平安归来。
这次“走转改”活动让我深刻体会到,当记者把笔尖和镜头对准那些值得我们讴歌的人们时,请不要忘记眯起眼睛审视一下自己的内心。心灵净化了,才会有激情迸发;思想升华了,才会有灵感闪现。
“走转改”活动没有休止符,作为青年记者,我们的人生之根在基层,新闻的活力资源也在基层,新闻人永远在路上!
- 上一篇:
-
满怀深情深入基层 饱含真情讴歌官兵
已是第一篇
-
满怀深情深入基层 饱含真情讴歌官兵
- 下一篇:
-
边防采访20天 受益胜过好多年
已是最后一篇
-
边防采访20天 受益胜过好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