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奇斗艳地秧歌
唢呐声声,吹开喜悦的笑脸;锣鼓咚咚,敲响新春的喜悦。正月初七至十六,孝义市十几个地秧歌表演队采取定点演出、街头表演、城乡互动、擂台展演等形式,将一场场民众喜闻乐见的“闹红火”表演送到该市公园、村镇街头巷尾,在全市城乡掀起了一波又一波新意迭出、韵味十足的 “文化”闹春热潮,受到当地民众的热烈欢迎。
“送了一程又一程,好比刘备送先生;谢声乡亲们回去吧,西北风刮得你们耳朵疼,哼咳!……”在孝义市郑兴公园孝汾秧歌表演赛现场,表演者用优美的唱腔、生动的表情,演绎着自己对民间生活的独到理解,引得围观者掌声不断;划旱船、踩高跷、舞小车,优美的舞姿、丰富的套路,把传统文化活动秧歌演绎得淋漓尽致,极具地域民俗风情。
据了解,孝义地秧歌,起源于唐代,明清时达到鼎盛。近年来,孝义市十分重视地方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现在几乎村村都有地秧歌表演队,“武场地秧歌”和“文场地秧歌”的表演队伍日益壮大。(通讯员 李发维 任 静)
西乔村的“地道战”
2月7日,早晨8点刚过,记者随着“暂住”在绛县古绛镇西乔村的薛志英,沿着一条大沟边往下走十来米,一排窑洞呈现在路旁。
每个洞口上都有一个“门牌号”,001到102,整齐地排列着。如果不是一行“古绛镇食用菌生产基地”大字的提醒,记者会产生身处“地道战”的错觉。
跟随薛志英走进其中的一孔窑洞,一盏盏节能灯发出柔和的光晕。猫腰往深处走去,如同在别样情调的“地道”中。脚下两侧是白花花的“鸡腿菇”,这种蘑菇,十几厘米长,通体雪白,形如鸡腿。
“地道战”,其实就是西乔村农民“鸡腿菇”的致富战。
薛志英是北京联农国际科学研究院的菌类研究员,如今在村里领租4孔窑,“租金”就是他的技术服务。每天早上他都会来窑里转一圈儿,看看温度湿度等各种数据,便于指导。
2009年4月的一天,赵立云在中央七台《致富经》栏目上看到种植鸡腿菇的报道。经过一番实地考察,他回村组织26户村民打了26孔窑。2009年11月,第一茬试种成功,当月就销售一空。
“打窑洞、挖地道、种蘑菇”,越来越多的村民跟着赵立云开始了增收致富的 “地道战”。3年时间,26孔窑洞成了102孔。(记者 李宁波 通讯员 张小卫)
- 上一篇:
-
首都新闻理论文艺战线"走转改"纪实:走出来了情怀
已是第一篇
-
首都新闻理论文艺战线"走转改"纪实:走出来了情怀
- 下一篇:
-
新疆新闻工作者遍走天山南北 书写百姓情怀
已是最后一篇
-
新疆新闻工作者遍走天山南北 书写百姓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