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目样本——《杨立学讨薪记》 我是记者,也是你的兄弟
4路记者分赴陕西、河北、四川、广东,用几天时间翻案卷、下工地、访农民工——最终确定采访对象杨立学;
5名记者、48小时火车站蹲守、200多名采访对象、30多名重点对象信息——最终选定报道人物邵全杰;
31个记者站、20多个地方台、近100名记者、采访素材15000分钟、采访人物1100人——最终播出时长100分钟。
这几组数字,为我们勾勒出今年央视“新春走基层”节目采访制作过程的简单轮廓,具象且真实,然而这仅仅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
“你脚下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记者常常用这句话鞭策自己要深入基层。回看春节期间为我们带来感动的一个个新闻作品,无论是从众多人群中选择具有代表性的采访对象,还是在采访过程中的不断摸索前行,甚至采访结束后与采访对象的互为兄弟,都记录了记者放下身段、走进基层的点滴历程,都让我们看到这“走”,不是走秀、不是走过场,而是实实在在走进百姓心中。
央视地方记者部记者栾婷婷介绍说,《回家的礼物》在新闻频道共播出14组,时长近100分钟。而为了制作这100分钟的节目,前方记者站和地方台近百名记者传回了近2500分钟,也就是41个小时的节目素材。他们在火车站、汽车站往往采访10个甚至20个人,才能找到一个符合要求的采访对象。
参加过6年春运报道的央视社会新闻部记者熊传刚说,为寻找能够代表农民工这个群体经历的个体,他和5名同事在北京站、西客站以及4个郊区火车票代售点连续两天两夜蹲点“找人”,先后接触和询问了200多名返乡农民工,记下了30多名重点对象的联系方式和返程信息,才最终找到了适合的采访对象邵全杰。
《杨立学讨薪记》在春节期间备受观众好评。回顾这组报道,央视社会新闻部记者雷飚向大家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在头两次采访杨立学之后,总觉得他的形象有些硬,而且他在拍摄中总是绷得很紧,话也不多。当天晚上,记者拿出拍过的素材反复看,仔细揣摩才发现,杨立学坐在床边就着泡菜咽白饭,而记者却站在旁边居高临下地反复问他各种问题。那一刻,雷飚意识到,问题不是出在杨立学身上,而是自己的视角有问题。
在之后朝夕相处的日子里,雷飚与杨立学有饭一起吃、有水一块喝,一起挤公交车,一起上派出所,一起上劳动监察支队,一起找包工头……拿到钱那一刻,杨立学一把把雷飚搂过来,说“兄弟,咱有钱了,可以回家了”。“走基层,关键是要走出自己心里的那堵墙,走进老百姓的那扇窗。我既是一名记者,更是农民工的兄弟,或者说就是一名农民工。”雷飚对这次的走基层采访深有感触,“走基层,如果不能放下身段,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亲密无间,零距离也是距离”。
除夕,邵全杰打电话给熊传刚拜年:“熊哥,过年回家了吗,父母都好吗?”从大年初一到初五,20多位农民工兄弟从全国各地发来祝福,他们都是熊传刚在日夜蹲守时结识的朋友。
走进基层,得到来自基层最淳朴的祝福,是因为记者不仅仅是记者,还因为记者真正成了百姓的兄弟。
- 上一篇:
-
宁夏广电总台:聚焦普通百姓传递温暖真情
已是第一篇
-
宁夏广电总台:聚焦普通百姓传递温暖真情
- 下一篇:
-
像“板车剧团”一样融入群众中
已是最后一篇
-
像“板车剧团”一样融入群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