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贵阳2月6日电(记者王丽 骆飞)门头高悬红灯笼,门楹贴上红春联,不时炸响的鞭炮声更添喜气,革命老区遵义凤冈县永安镇的易地扶贫搬迁移民新村年味浓浓,来自四里八乡的移民们将在新家度过第一个春节,新环境带来不少“新鲜事儿”。
新家园:搬出“穷山沟”住进“小洋楼”
黄底印花的地砖、精巧错落的隔断、灰白相间的沙发、通透雅致的窗帘……每处装饰都体现着年轻主人钟杰的细致和用心。一家五口刚从20多公里远的正安县谢坝乡环山村搬来,围着炉火正旺的新铁炉,落座男主人杨毅亲手设计搭建的转角木凳,记者与他们聊起了天。
“老家的木房住了几十年,透风漏雨。田土又少又薄,一年到头也没多少收成。”30岁的杨毅说,如果没有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真不敢想能住进这样宽敞明亮的楼房,搬到大集镇过上“城里人的生活”。
爸爸怀抱胖墩墩的儿子,妈妈一口一口给娃喂饭,小两口格外珍惜。“搬家花了不少钱,过完年还要出去打工,多挣点钱让日子过得更好。”杨毅说。
钟杰已在附近承包了两亩茶园,过完年,她一边照顾孩子,一边管理茶园。
杨毅家所在的“文化小区”,是永安镇易地扶贫搬迁项目的第二期工程,361户来自三个县十几个乡镇的贫困农户在这里安了新家。走进小区,一幢幢黄褐色的四层“小洋楼”错落排开,每幢楼门前都挂着大红灯笼,干净整洁的小区,与周围的茶园、青山相映成趣。
镇人大主席刘强说,国家易地扶贫搬迁补助资金有限,为了最大限度节约资源、减少成本,工程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标准,政府还帮贫困农户在信用社办理贷款,让移民搬得出、住得进。
新门路:从“靠天吃饭”到多渠道致富
“我种过地,打过工,还是搬出来发展路子要多些。”55岁的正安县谢坝乡农民胡朝军说,他现在永安镇上帮亲戚管理一家超市,几个儿子也在镇上找到了谋生的新路,不用再盯着老家那点儿瘠薄的土地“靠天吃饭”了。
“过去一家6口人只有2亩田土,根本不够吃,还要租种别人家的土地。住在半山腰,遇到天干,连吃水都困难。”说起移民搬迁,胡朝军连连竖起大拇指,像这样统一搬到中心集镇的小区,附近有产业、有人流、有商机,就业的门路还是挺多的。
胡朝军说,老家的七、八户亲戚都搬过来了,“过年走亲戚不用翻山越岭,小区里就能拜年,既热闹又方便!”
永安镇地处黔北“茶海之心”,是贵州主要的茶叶产区,也是重点建设的小城镇之一。遵义市水库和生态移民局局长骆伟说,让老百姓搬出来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找到发展新路,最终留下来并融入新的社会环境,实现从农民向城镇居民的转变。
新社区:“山里陌生人”成“社区好邻居”
热闹的永安镇上,“英勇善战”的“茶乡建筑服务队”和“茶乡采茶服务队”品牌响亮,服务队的成员都是搬过来的新移民,在这个“新社区”里,大家携手,一起找致富新路。
永隆社区汪家堡安置点是永安镇首期易地扶贫搬迁工程,130户移民2013年以来陆续在这里安家。刘开容承包了8亩多茶园,当起了茶农。靠着勤劳,她成为移民新村里的致富带头人。她说:“只有一起发展,日子才能过红火。”
瞄准当地茶产业和小城镇发展,社区把移民新村的闲散劳动力组织起来,成立了采茶服务队、建筑工匠队,为当地的茶园采茶、管护,以及基建工程提供劳动力,找到稳定的就业路子。
“过去是陌生人,现在是好邻居,移民村都是新社区,需要政府加强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刘强说,政府多次在移民新村开展技能培训和政策宣讲,引导他们在城镇创业就业,让搬出来的老百姓真正实现脱贫致富。
- 上一篇:
-
(春运人物)打造“空中安全线”
已是第一篇
-
(春运人物)打造“空中安全线”
- 下一篇:
-
(春运)走近铁路春运“隐形人”:鲜为人知但不可或缺
已是最后一篇
-
(春运)走近铁路春运“隐形人”:鲜为人知但不可或缺